戏曲与方言 表演者:侯宝林、郭启儒 甲:做一个相声演员啊,可不容易。 乙:怎么? 甲:起码的条件儿,得会说话。 乙:这个条件倒很容易呀,谁不会说话呀? 甲:说话跟说话不同啊。 乙:怎么着? 甲:你看一般人说话:只要把内容表达出来,让对方领会了就行啦。 乙:哦,那么说相声的呢? 甲:相声它是艺术形式啊,就得用艺术语言。 乙:噢。 甲:它这个艺术语言跟一般人说话有很大的不同。 乙:是啊? 甲:相声的语言哪,它必须得精炼。 乙:哎。 甲:您看我们表演,说的是北京话。 乙:是啊。 甲:我们说的北京话不是一般北京话,是精炼的北京话, 是经过了提炼,经过了艺术加工。 乙:相声台词儿啊,就是语言精炼。 甲:哎,相声语言的特点呢,就是短小精干而逻辑性强。 乙:对。 甲:您看我们说的北京话,外埠观众他也听得懂。 乙:噢。 甲:这怎么回事?经过了艺术加工了。 乙:哦。 甲:不像一般北京人说话那么啰唆, 什么名词、副词、代词、动词、语气词、感叹词用得那么多,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那么您给举个例子,要用这啰唆的北京话怎么说? 甲:啰唆北京话?那比如说吧,哥儿俩,住一个院里, 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夜间都睡觉啦,忽然间那屋房门一响 这屋发觉啦,两个人一问一答,本来这点儿事几个字就能解决, 要用老北京话能说得啰里啰唆。 乙:怎么说? 甲:比方说夜间了,都睡觉了,忽然间那屋屋门一响,这屋发觉了,“哟嗬!” 乙:“哟嗬”? 甲:啊!先来个感叹词。 乙:你瞧瞧这个。 甲:“哟嗬?那屋‘咣当’一下子门响,黑更半夜,这是谁出来啦?一声不言语呀,怪吓人的。” 乙:嗬!这一大套啊。 甲:这回答也这么啰唆啦!“啊,是我,您哪,哥哥,您还没歇着哪? 我出来撒泡尿。没有外人,您歇着您的吧,甭害怕,您哪。” 乙:这位比他还啰唆。 甲:这位还关照他呢。 乙:还要说什么? 甲:“黑更半夜的穿点儿衣裳,要不然就冻着可不是闹着玩的,明儿一发烧就得感冒喽 乙:嗬! 甲:这说:“不要紧的,哥哥,我这儿披着衣裳哪, 撒完尿我赶紧就回去,您歇着您的吧,有什么话咱们明儿见吧您。” 乙:这够多少字啦? 甲:三百多字。要用精炼的北京话,说这点儿事情, 分成四句话,用十六个字就解决问题。 乙:一句话用四个字? 甲:哎。 乙:怎么说呢?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啦,一问:“这是谁呀?” 乙:四个字。 甲:回答也四个:“是我您哪。”“你干吗去?”“我撒泡尿。” 乙:哎!这个省事多啦。 甲:您听这个省事啊?还有比这省事的呢。 乙:哪儿的话? 甲:山东话。山东人要说这点儿事情,同是四句话,用十二个字就解决啦。 乙:十二个字……噢!三个字一句啦? 甲:哎。 乙:怎么说呢? 甲:山东话啊。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这是谁?”(学山东话) 乙:嗯,三个字。 甲:回答也三个字:“这是我。”“上哪去?”“上便所。” 乙:嘿,这个更省事啦。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哪儿的话? 甲:上海话。 乙:上海? 甲:上海人说话呀,八个字就够了。 乙:噢,两个字一句。 甲:哎。 乙:那怎么说呀?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学上海话)“啥人?”“我呀。”“啥去?”“撒尿。” 乙:嘿!这有点儿意思,省事多喽。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哪。 乙:还有比这省事的?哪儿的话? 甲:河南话。 乙:河南? 甲:哎,河南人说话,说这点事情,四个字就解决。 乙:一个字一句? 甲:哎, 乙:那怎么说?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学河南话)“谁?”“我。”“咋?”“溺!” 乙:嗐!您说的是各地的方言。 甲: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艺术。 乙:是啊。 甲:说相声就用北京话。 乙:那是啊,相声是北京的土产嘛。 甲:对,可是不归土产公司那边儿卖。 乙:地方剧的一种。 甲:是嘛。北京的地方戏曲:相声、单弦、京戏。 乙:京戏,就带着地名儿哪嘛。 甲:是嘛,京戏。它不管剧中人是什么地方人,他唱出来也是按照北京音,北京味儿。 乙:是! 甲:比如说京剧唱《空城计》。 乙:主角儿是诸葛亮。 甲:诸葛亮念白是这味儿,“把你这大胆的马谡哇! 临行之时,山人怎样嘱咐与你,叫你靠山近水,安营扎寨 怎么不听山人之言,偏偏在这山上扎营,只恐街亭难保!” 乙:嗯!是北京味儿。 甲:原来诸葛亮不是北京人。 乙:诸葛亮是山东人呢。 甲:山东人说话什么味儿? 乙:什么味儿? 甲:山东人说话都这味儿:(学山东话)“喂,我说三哥,你上哪儿去啦?” “哎,我上北边儿。”“上北边儿干什么去啦?”“上北边那个地场找个人。 你没事吗?咱一道去要吧。” 乙:这就是山东话呀。 甲:可京戏里的诸葛亮,一点儿这味儿也没有。 乙:那是怎么回事啊? 甲:有这味就不好听啦!诸葛亮坐大帐,拿起令箭一派将,山东味儿的, (学山东话)“哎,我说马谡哪去啦?马谡上哪个地场去啦? 哎,马谡听令。”马谡过来,“啊,是!” 乙:也这味儿。 甲:“叫你去镇守街亭,你可敢去呀?” “丞相你说什么?不是镇守街亭吗?小意思,没大关系,告诉你说吧, 交给我你就X(左贝右青)好吧!” “哎,马谡我告诉你说,那个街亭虽小,关系重大! 街亭要是一丢,咱们大家全都玩完啦!” 乙:这像话吗? 甲:是嘛,要这味儿就不行了嘛! 乙:要这么唱就不叫京戏啦。 甲:哎,京戏不管剧中人是山东的,山西的都不管。 乙:剧中人也有山西人哪。 甲:有啊,关云长。 乙:是啊。 甲:你比如京戏唱这个《古城会》。 乙:啊,关公戏。 甲:关公唱这个“吹腔”,唱起来是这个味儿。 乙:怎么唱啊? 甲:(学唱)“叫马童,你与爷忙把路引,大摇大摆走进了古城。” 乙:京字京韵。 甲:一点儿山西味儿也没有啦。 乙:对。 甲:叫板也是这样,“马童,抬、刀、备、马!” 乙:有劲。 甲:可是山西人说话没这么硬。 乙:山西人说话什么味儿啊? 甲:说出来那么温柔、那么缓和、那么好听,山西人说话都这味儿, (学晋中话)“老王,你上哪儿啦?近些来生意很好吧,没有事到我们家去吃饭吧!” 乙:哎,这个语言呢,非常的柔和。 甲:哎,京戏里头关云长要这味儿,可就没劲儿啦。 乙:那是啊。 甲:一叫板,(学晋中话)“马童,抬刀带马,咱们一块儿出去吃饭吧。” 乙:嗐!也没有这么唱的呀。 甲:是吧? 乙:啊。 甲:各地的地方戏呀,都是按照当地的方言去发展。 乙:是。 甲:北方的这些地方戏呀,我们北方人都听得懂。南方人有时候听着差一点儿。 乙:是啊? 甲:它是语言关系。 乙:对呀。 甲:到南方啊,有很多剧种,我们北方人听不懂。 乙:是吗? 甲:到上海,有沪剧呀。 乙:上海本滩的。 甲:哎,沪剧!你要不懂上海话,你就不知道他那儿说的什么话。 乙:是吗?这沪剧您会唱吗? 甲:会唱啊。 乙:您可以唱几句。 甲:这儿唱两句?这儿唱两句有人听得懂吗? 乙:您唱两句。 甲:南方人听得懂。 乙:对。 甲:北方人听不懂。 乙:您唱。 甲:唱出来这味儿:(学唱)“我与你是两……”这什么词儿这是? 乙:我不知道。 甲:你不懂上海话。 乙:对,这听不懂。 甲:我去过上海,刚一到那儿的时候,我也不懂。 乙:是啊。 甲:不知道他唱的是什么,慢慢学,就行啦。 你要是不学上海话,在上海呆着,那可别扭啦。 乙:是啊? 甲:说话就闹误会,人家说是这么一个意思, 你体会呢,另外一个意思。我刚到上海那儿 我到理发馆去刮刮脸,洗洗头吧。哎,闹笑话啦。 乙:怎么? 甲:它名词不一样啊。 乙:刮脸? 甲:刮脸,他们叫“修面”。 乙:修面。 甲:哎,到上海我修面。 乙:修面? 甲:就是刮脸。 乙:洗头呢? 甲:洗头啊?那你一听就得害怕! 乙:怎么? 甲:他们叫“汰头”。 乙:打头? 甲:洗什么东西都叫“汰”。咱们说“洗一洗”,他们说“汰一汰”。 乙:洗什么就叫“汰”。 甲:哎。 乙:咱们洗洗手绢儿。 甲:叫“汰汰绢头”。(学上海话) 乙:什么? 甲:“汰汰绢头”。 乙:噢,汰汰绢头。洗洗大褂? 甲:叫“汰汰长衫”。(学上海话) 乙:汰汰长衫。 甲:哎,长衫。我刚一到上海的时候,我想我得刮刮脸呢, 我就到理发馆去啦。我说:“掌柜的,你给我拾掇拾掇这个。”(指头) 乙:你干吗还比划着说呀? 甲:我怕他听不懂啊。 乙:人家怎么样? 甲:乐我啦。(学上海话)“好格,侬坐屋来呀。”我说,“什么?”“让侬坐屋来。 我坐屋里?我说,“我没在街上啊?是在屋里哪。”他说,“是要侬坐屋来。” 乙:怎么句话呀? 甲:喔,是让我坐下。坐下怎么叫“屋里”呀? 乙:言语不同嘛。 甲:哎。给我刮脸。刮完脸呢,把椅子推起来,我在前边这儿坐着。 乙:是啊。 甲:他在后边儿站着啊,他指着我脑袋问我。 乙:问什么? 甲:(学上海话)“喏!侬汰一汰好不哦?” 乙:要打你。 甲:我一想解放以后不准打人啦!在这儿刮刮脸还得打我一顿哪? 乙:你可以问一问他呀。 甲:是啊,我很不高兴地问他了,“你是就打我一个呀?还是来的几位全打呀?” 乙:他说什么? 甲:他说啦,“一样了,统统汰了。” 乙:统统打? 甲:我一想统统全打呀? 乙:您怎么样? 甲:咱也别给破坏这规矩呀。“哎……那就打吧!” 一会儿给我洗头、吹风,临完拿镜子一照,告诉我,“好啦!” 乙:好啦? 甲:我说:“好了您怎么不打我呀?” 乙:他说什么? 甲:(学上海话)“汰过啦!” 乙:打过啦? 甲:“打过啦,我怎么一点儿不疼啊?” 乙:嗐。 甲:你说闹多大笑话。 乙:说的是啊。 甲:他不懂话嘛。 乙:对,这就要吃亏。 甲:慢慢学就行啦。你要不懂南方话,越剧多好啊,你听不懂啊。 乙:越剧是绍兴戏。 甲:绍兴戏呀,那唱出来那调子多好听啊。 乙:是啊。 甲:哎,可是非得懂话。唱出那味儿可好听。 乙:越剧? 甲:越剧呀!唱出这味儿。 乙:你唱两句。 甲:(学越剧)“天花传播快如飞,传到东来传到西, 空气之中能散布,一经染病便难医。” 乙:哎,好听! 甲:它南方的艺术就得用南方话。 乙:对喽。 甲:还有一种弹词。 乙:弹词是苏州的地方剧呀。 甲:非得用苏州话才好听。 乙:是啊。弹词你也会吗? 甲:会唱。 乙:那你唱两句儿。 甲:我这儿唱?有人懂吗? 乙:也许有人懂啊。 甲:北方人多。这样,先把词儿介绍一下。 乙:对,把词儿介绍介绍。 甲:我唱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 乙:啊,什么故事? 甲:《林冲发配》。 乙:野猪林? 甲:哎。回头我一唱这字可就变了,大家听不出来啦。 404

404,您请求的文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