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0] 本字幕由天琴实验室独家AI技术生成 [00:00:01] 在上一期节目中 [00:00:03] 王立群老师讲到 [00:00:04] 在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中 [00:00:07] 假意为代表的汉儒对秦始皇几乎是全盘否定 [00:00:12] 当时的现实政治让人们更多的思考秦亡汉兴的原因 [00:00:17] 更多总结秦始皇的故事 [00:00:20] 正是这种时代因素 [00:00:22] 让人们来不及思考秦始皇的贡献 [00:00:25] 而到了唐代 [00:00:27] 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了新的视角 [00:00:30] 他们从唐朝藩镇割据的危害中开始肯定秦始皇的郡县制 [00:00:36] 所以 [00:00:37] 王立群老师认为 [00:00:38] 汉唐两代的学者都从当时现实政治的实际需要出发 [00:00:43] 对秦始皇做出了适合时事的评价 [00:00:47] 而唐代以后一直到民国 [00:00:50] 对秦始皇的评价并没有消息 [00:00:52] 与汉唐相比 [00:00:54] 后期评价也有了异样的声音 [00:00:57] 那么 [00:00:57] 在这一漫长时间跨度 [00:00:59] 有关秦始皇的评价集中在哪几个问题上 [00:01:03] 已经讲解了秦始皇这么多级的王立群老师又是如何看待这些人物的评价 [00:01:10] 对于秦始皇千古一帝下 [00:01:13] 王立群老师又有什么新的见解 [00:01:17]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继续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千古一帝 [00:01:25] 其实从宋代到民间到民国以来 [00:01:31] 对秦始皇的评价首先集中在还是 [00:01:36] 粉诗书 [00:01:37] 坑术士这个问题上 [00:01:39]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焚书坑儒 [00:01:42] 就在这么一个时间跨度中间 [00:01:45] 我们要介绍几个重要的这个评论者 [00:01:50] 第一个要介绍的是南宋一个大学者 [00:01:54] 叫郑桥 [00:01:56] 其实 [00:01:57] 郑乔是一个大学问家 [00:01:59] 他医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 [00:02:02] 埋头著书 [00:02:04] 他写了一部史书 [00:02:06] 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 [00:02:10] 觉通志 [00:02:13] 郑樵的通治不像司马迁开创的史记一样 [00:02:16] 以人物为主 [00:02:18] 专写人物 [00:02:19] 也不像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编年 [00:02:23] 按年代顺序来写 [00:02:25] 郑樵的通志是专门研究中国的制度史、典章制度史 [00:02:32] 所以这部史书在学术界非常有名 [00:02:36] 在郑樵在通志的叫筹略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00:02:42] 他写了一篇很有名的写了两篇文章 [00:02:45] 叫秦不绝儒学论 [00:02:50] 这两篇文章中间 [00:02:52] 正桥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 [00:02:57] 第一 [00:02:57] 关于坑术士 [00:03:00] 郑樵认为秦始皇的坑术士是一时议论不合者 [00:03:06] 他就是把内一个短时期内和他意见不合的人杀了 [00:03:11] 然后郑樵认为秦始皇秦时未尝废入学 [00:03:18] 秦时未尝不用儒学与经学 [00:03:22] 那就是说 [00:03:23] 秦始皇杀那些所谓的坑儒 [00:03:26] 只是一时之间的一种冲动 [00:03:29] 没有费入 [00:03:30] 也没有进入学 [00:03:34] 什么依据呢 [00:03:35] 正桥提了六点依据 [00:03:38] 第一 [00:03:39] 刘邦建汉以后 [00:03:40] 他手下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乳生 [00:03:44] 也有一个大乳 [00:03:45] 就是汗出的大乳 [00:03:46] 叫陆佳 [00:03:47] 说这个人就是秦代的儒生 [00:03:51] 陆家还活着吧 [00:03:52] 他说 [00:03:53] 如果是杀这个焚书坑儒的话呢 [00:03:56] 陆家怎么能活得了第二个 [00:04:00] 刘邦手下还有一个重要的谋士 [00:04:03] 叫郦遗迹 [00:04:05] 这个人曾经给刘邦出过很多 [00:04:08] 计谋最后是说服齐王投降的一个人 [00:04:11] 这里一击也是个大夫 [00:04:13] 他也是从秦代活到了汉初 [00:04:16] 他也没被杀吗 [00:04:18] 还有给刘邦制定当皇帝那一套 [00:04:22] 朝一的有一个属孙通 [00:04:24] 这个人是秦朝的博士 [00:04:27] 他也没有被杀 [00:04:28] 第四属孙通 [00:04:30] 手下还有100多个弟子 [00:04:33] 都是跟着他学儒家学说的 [00:04:36] 也没有被杀 [00:04:38] 第五 [00:04:39] 秦二世在国家危亡的时候 [00:04:42] 曾经召集了30 个博士 [00:04:44] 30 多个博士商议国家大政 [00:04:48] 你要说吧 [00:04:49] 焚书坑儒 [00:04:51] 那么儒生杀了这30 多个博士从哪儿来了 [00:04:55] 第六 [00:04:56] 项羽死以后 [00:04:58] 项羽开始被封为鲁王 [00:05:00] 所以那个鲁国的老百姓 [00:05:02] 鲁地的老百姓就不投降刘邦 [00:05:05] 最后刘邦是拿着项羽的人头去证明项羽死了 [00:05:10] 这个时候鲁迪的百姓才投降 [00:05:13] 他根据这六点事实判断 [00:05:15] 说秦代既没有费入学 [00:05:19] 也没有费汝生 [00:05:22] 而且这个乳穴对当时的社会影响还很大 [00:05:27] 这正瞧他的观点 [00:05:30] 这文章不长 [00:05:32] 但是这篇文章是从汉代以来 [00:05:35] 就从秦始皇死后以来 [00:05:37] 第一次为汾渭坑术士事件 [00:05:41] 方案 [00:05:42] 这影响非常大 [00:05:44] 家长郑桥是个大学问家 [00:05:47] 这是郑樵的说的第一点 [00:05:50] 郑桥说的第二点就是关于粉师叔 [00:05:55] 郑樵认为这粉丝输给秦皇无关 [00:06:00] 他说 [00:06:00] 这个责任在谁呢 [00:06:02] 一个在萧何 [00:06:03] 一个在项羽 [00:06:06] 刘邦入关以后 [00:06:07] 萧何都跑到秦朝宫殿中间 [00:06:10] 萧何要了什么东西来 [00:06:12] 就是天下的地图 [00:06:14] 萧何都把他拿走了 [00:06:16] 还有各地的人口记载 [00:06:20] 赋税的征收的那些数量消耗 [00:06:22] 把这些书拿走了 [00:06:24] 真正秦朝宫天的那些经书啊 [00:06:27] 消耗都没有拿 [00:06:29] 这萧何没有拿 [00:06:30] 萧何拿走这些东西是为了将来刘邦当了王以后来 [00:06:35] 可以知道天下有多少户口 [00:06:37] 然后按户口来征税 [00:06:39] 逍客最关心的是怎么征税 [00:06:41] 所以有关户口给税收的书他拿走了 [00:06:45] 其他的不要 [00:06:46] 然后项羽来了一把火烧了 [00:06:49] 把秦朝宫殿一烧 [00:06:50] 书也烧了 [00:06:52] 所以他认为 [00:06:54] 其实 [00:06:54] 对中国古代典籍伤害最大的是萧何 [00:07:00] 跟项羽 [00:07:00] 跟秦始皇没多大关系 [00:07:03] 这正桥作为南宋的一个大学者 [00:07:08] 他提各种想法 [00:07:10] 他说最后那个 [00:07:13] 先秦的经书是怎么亡的呢 [00:07:16] 是学者 [00:07:17] 字王者 [00:07:20] 这书不是秦始皇烧的 [00:07:23] 实际上这学者自己把它消灭掉了 [00:07:26] 他的话是有根据的 [00:07:27] 他的话指的什么意思呢 [00:07:29] 说汉代人呢 [00:07:30] 为先秦典籍驻京 [00:07:33] 我们知道现在有文字记载 [00:07:35] 经书上五个字 [00:07:38] 那个注解的文字能达到两万多字 [00:07:42] 所以你为了读懂那五个字 [00:07:44] 再把那两万多字去看完 [00:07:46] 说你这种繁琐的著书 [00:07:49] 到最后那个经书肯定完 [00:07:53] 所以古人都说皓首穷经啊 [00:07:56] 什么是好手啊 [00:07:57] 头发白了 [00:07:58] 什么叫穷经啊 [00:08:00] 把这一种经书读完了 [00:08:03] 比如说读史记 [00:08:06] 从小读 [00:08:07] 读到你头发白 [00:08:09] 把这一种通了 [00:08:12] 所以你看 [00:08:12] 读论语读了一辈子 [00:08:15] 读了头发都白了 [00:08:16] 把论语读通了 [00:08:17] 这叫皓首穷经 [00:08:19] 古人认为能通一经 [00:08:23] 就了不得 [00:08:25] 他说这种学习方法导致 [00:08:28] 京舒非玩不可 [00:08:31] 你这么一个繁琐的做法 [00:08:33] 最后导致完了邓桥是个大学者 [00:08:36] 所以 [00:08:37] 郑樵这个说法在后世影响太大了 [00:08:40] 他等于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整个翻了个案 [00:08:44] 所以引发了后人巨大的震动 [00:08:50] 所以后人在这个问题中间就开始讨论起来了 [00:08:53] 第一个跳出来 [00:08:55] 反正桥的就是名人 [00:08:58] 名人孙承恩写了一篇文章叫秦如 [00:09:03] 他在这篇文章中间直接驳斥 [00:09:05] 正瞧 [00:09:07] 他说 [00:09:07] 不错 [00:09:08] 陆、贾、郦遗迹都是秦乳 [00:09:11] 确实活到汉初为刘邦服务了 [00:09:15] 储孙通是秦国的代招博士 [00:09:18] 这也是不错的 [00:09:20] 但问题是这三个乳生在秦代都没有受到重用啊 [00:09:26] 没有受到重用给废了 [00:09:28] 有什么区别呢 [00:09:30] 这是孙承恩说的第一点 [00:09:32] 所以你总不能说粉书坑儒一定要把天下的儒生杀绝 [00:09:39] 那才叫坑儒 [00:09:41] 这是孙承恩的驳斥第一点 [00:09:45] 第二点呢 [00:09:46] 他说 [00:09:46] 秦二世确实是召集了30 多个博士讨论国家大政 [00:09:51] 但是千万不要忘了 [00:09:53] 秦国宫廷的博士很杂 [00:09:57] 有的博士馆 [00:09:59] 给你解梦 [00:10:01] 皇帝做个梦怎么讲 [00:10:03] 一个博士来专门教詹孟博士 [00:10:06] 但这三个博士不一定都是纯儒啊 [00:10:10] 孙承恩就驳斥正巧的意见 [00:10:14] 这两家就隔代交锋了 [00:10:17] 宋代跟明代跨度就很长了 [00:10:20] 其实他们在文章上已经开始交锋了 [00:10:24] 郑交锋 [00:10:26] 以我看来 [00:10:27] 孙承恩说的可能更客观一点 [00:10:32] 郑樵的说法呢 [00:10:35] 它的意义只在于说明一点 [00:10:38] 这个历史啊 [00:10:39] 不能离得太近 [00:10:41] 离得太近的时候 [00:10:43] 距离太近的时候没办法评论 [00:10:46] 历史一定要拉开距离 [00:10:49] 拉开一段时空 [00:10:51] 这就是正桥评价的意义 [00:10:54] 从后人对焚书坑儒的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到 [00:10:58] 焚书坑儒成为秦始皇身上无法洗去的污点 [00:11:03] 始终逃脱不了人们对他的购并 [00:11:06] 焚书发生在公元前213 年 [00:11:09] 博士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 [00:11:13] 他提出应该根据骨质师姐分封制 [00:11:18]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 [00:11:19] 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 [00:11:22] 以私学诽谤朝政 [00:11:25]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00:11:27] 下令焚烧秦古以外的列国史记 [00:11:31] 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和诸子百家书 [00:11:35] 也限期交出烧毁 [00:11:37] 这就是焚书 [00:11:39] 坑如发生在公元前215 年 [00:11:43] 有两个数是暗地里诽谤秦始皇 [00:11:47] 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 [00:11:49] 海域是调查 [00:11:51] 审理下来 [00:11:52] 460 余人被全部坑杀 [00:11:56] 那么针对粉丝科 [00:11:57] 王立群老师认为后人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00:12:01] 这其中不乏大家 [00:12:04] 那么后续的人们为什么关注这个问题 [00:12:07] ****老师如何看待这些大家的观点 [00:12:13] 正巧以后清人给民国时期的一些大家小家我们就不提了 [00:12:19] 我们今天只讲大家 [00:12:22] 清代有一个大学问家叫朱彝尊 [00:12:27] 这也是清代一个赫赫有名的一个大学者 [00:12:31] 他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啊 [00:12:34] 他说这个事儿 [00:12:36] 你们不要责怪秦始皇 [00:12:38] 那时秦始皇被逼得无奈了 [00:12:42] 因为秦代是个以以法治国的国家 [00:12:48] 他不能够允许法治之外的那些言论的存在 [00:12:54] 而从战国到秦代这个时间 [00:13:00] 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00:13:02] 就叫做处事横溢 [00:13:04] 什么叫处置横溢呢 [00:13:06] 就是一些民间的读书人 [00:13:09] 他们读了书以后 [00:13:10] 对朝政他们可以指手划脚去评价 [00:13:15] 这个评价在战国时期 [00:13:19] 当时是很普遍的 [00:13:21] 秦始皇兼并天下成功以后 [00:13:25] 对这个现象开始他还是容忍的 [00:13:29] 但是他越来越不能容忍这个现象 [00:13:33] 所以 [00:13:34] 就在秦始皇34 年切的这个淳于越 [00:13:39] 这个要求秦始皇分封子弟的问题 [00:13:42] 李斯提剑粉之术 [00:13:45] 所以就引发了这场大的劫难 [00:13:50] 所以秦始皇认为 [00:13:53] 当时粉这些书是为了统一 [00:13:57] 朱彝尊认为 [00:14:00] 秦始皇要坑杀的是乱道之 [00:14:05] 而不是圣人之徒 [00:14:08] 这朱彝尊替秦王辩护 [00:14:12] 所以朱彝尊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00:14:14] 他说这个焚书坑儒啊 [00:14:16] 是那些乱发议论的处世把秦始皇逼到墙角 [00:14:20] 秦始皇没有办法了 [00:14:22] 最后才走到这个极端呢 [00:14:24] 所以说 [00:14:25] 要说水粉书啊呢 [00:14:27] 不是秦皇焚书 [00:14:28] 是那些处事粉的书 [00:14:31] 这话说的就 [00:14:33] 公然为秦始皇开脱罪责 [00:14:37] 我们下面还要举一个大学者 [00:14:39] 这个人叫刘大奎 [00:14:41] 刘大奎这个学者名气大得很 [00:14:46] 他是清代 [00:14:48] 桐城派的前期代表作家 [00:14:53] 我们知道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一个流派 [00:14:57] 这个流派绵延200多年 [00:15:00] 刘大奎专门写这篇文章 [00:15:02] 叫粉输变 [00:15:05] 刘大奎在分数变中间这样讲 [00:15:08] 他说 [00:15:08] 六经之王妃 [00:15:10] 秦王之也 [00:15:11] 汉王 [00:15:13] 那就是六经 [00:15:14] 不是秦烧的是汉代把他搞得传输脂粉非礼诗醉而项籍之最 [00:15:25] 刘大奎的说法给我们前面介绍的那些 [00:15:29] 清代学者的说法不谋而合 [00:15:32] 他认为粉书的罪不在秦皇 [00:15:35] 在项羽 [00:15:38] 使项羽一把火烧了 [00:15:41] 而项羽之所以能烧 [00:15:43] 还得再拉上一个人 [00:15:44] 萧何光顾着把那些税收的书拿走了 [00:15:48] 其他书你不要了 [00:15:49] 那个项羽不就烧了吗 [00:15:54] 在发展到民国时期 [00:15:56] 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 [00:15:58] 还有一个大人物 [00:16:01] 这个人物大家都更熟悉了 [00:16:02] 康有为 [00:16:04] 没有人不知道康有为的 [00:16:07] 康认为 [00:16:08] 在新学伪经考秦粉六经胃肠王缺考在这本书的译本一篇中间 [00:16:16] 康有为提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说法 [00:16:22] 他说 [00:16:22] 秦焚书 [00:16:24] 六经为因此而亡 [00:16:27] 秦坑汝 [00:16:28] 汝生畏 [00:16:29] 因此而绝 [00:16:31] 说秦始皇焚书 [00:16:33] 他书没有 [00:16:33] 六经没有 [00:16:34] 因此而灭 [00:16:36] 秦却是坑如 [00:16:37] 但是如也没有因为这 [00:16:40] 而被灭绝 [00:16:43] 所以康有为也认为 [00:16:47] 秦始皇不是灭绝六经的罪魁祸首 [00:16:50] 是另有他人不是秦始皇 [00:16:54] 我们刚才引得很多清代著名学者的讲法 [00:17:00] 这些讲法我引了很多 [00:17:02] 大家记住记不住都不关键 [00:17:04] 关键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 [00:17:06] 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了 [00:17:08] 就是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 [00:17:11] 人们指责她非常多的一件事就是分数坑儒 [00:17:14] 而这件事在汉代给唐代都批评得非常厉害 [00:17:18] 宋代到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的去 [00:17:22] 思潮就是为分数控制进行方案 [00:17:26]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00:17:29] 这说明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 [00:17:36] 在发生变化 [00:17:39] 尽管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一生中不光彩的记录 [00:17:44] 但****老师认为 [00:17:46] 秦始皇也有它不容忽视的历史贡献 [00:17:50] 他开创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的行政体制 [00:17:55] 在中央建立对皇帝负责的以三公九卿形成的中央 [00:18:00] 在地方建立对中央负责的郡县制 [00:18:04] 这个制度在此后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中不断完善 [00:18:09] 被继承下来 [00:18:10] 那么 [00:18:11] 对于秦始皇首创的制度 [00:18:13] 人们又是怎样评价的 [00:18:15] 王瑞军老师对此又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00:18:20] 后代有关秦始皇的评价实际上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00:18:24] 一个是分数坑儒 [00:18:25] 一个是郡县制和封建制 [00:18:29] 分封制这两个问题讨论得很厉害 [00:18:33] 这里我们也介绍几个学者的观点 [00:18:36] 第一个就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大学者 [00:18:39] 叫王夫之 [00:18:42] 很多人都知道王夫之 [00:18:44] 王夫之写过 [00:18:47] 一篇 [00:18:49] 一本书叫读通鉴论 [00:18:52] 通鉴司马光 [00:18:54] 资治通鉴王夫之 [00:18:55] 在读通鉴论中间 [00:18:57] 他提出来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 [00:19:01] 他这样讲 [00:19:02] 他说服封建之不可扶也是以 [00:19:07] 她说封建制在秦代不能够再重复了 [00:19:11] 是因为事业 [00:19:13] 这个是就是趋势 [00:19:14] 大趋势说历史的趋势决定秦皇只能搞郡县 [00:19:20] 不能搞分封 [00:19:21] 不能搞封建 [00:19:23] 我们这里先说明啊 [00:19:24] 这个封建指的是封土建国 [00:19:28] 他这个 [00:19:30] 不可能再出现 [00:19:32] 但是王夫之说的很简单 [00:19:35] 王夫之是直说的视野 [00:19:37] 但是王夫之没有讲为什么 [00:19:40] 他是个历史大趋势 [00:19:42] 我可以替王夫之做一点解释 [00:19:47] 其实 [00:19:47] 搞封建制最集中的应当是周代 [00:19:52] 西周、东周都实行的是封建制 [00:19:55] 西周实行封建制 [00:19:57] 封建制的 [00:19:57] 就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共主 [00:20:00] 他把土地给人民 [00:20:01] 分给他手下的宗室 [00:20:04] 功臣 [00:20:05] 这主要是两类人 [00:20:07] 还有先朝的后裔 [00:20:09] 把这些东西 [00:20:10] 土地、人民分给这些人 [00:20:12] 这些人就成了朱厚了 [00:20:14] 这些竹后来封土建国以后 [00:20:17] 又把土地给人民 [00:20:19] 分给他手下的人 [00:20:21] 这就是清河大夫 [00:20:23] 所以西周的制度 [00:20:25] 天子逐候 [00:20:27] 卿大夫士这样一种制度 [00:20:31] 这种制度 [00:20:35] 在开始分的时候 [00:20:37] 由于周天子力量比较强 [00:20:40] 它可以号令天下 [00:20:42] 再加上分封这些竹后呢 [00:20:45] 很多 [00:20:45] 因为血缘关系很近 [00:20:48] 在当初开始封的时候 [00:20:50] 他们互相之间是和睦相处的 [00:20:53]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00:20:55] 这亲属关系越来越远 [00:20:59] 逐渐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以后 [00:21:04] 这诸侯国有的经营的好 [00:21:07] 他抢了 [00:21:08] 有的经营的不好 [00:21:09] 他若了 [00:21:11] 血缘关系又远啦 [00:21:13] 强者跟弱者之间就不平衡了 [00:21:17] 所以 [00:21:18] 最初周朝峰的这些诸侯国 [00:21:21] 后来有的抢了 [00:21:22] 有的弱了 [00:21:23]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00:21:25] 以强凌弱不可避免 [00:21:29] 这些诸侯国之间 [00:21:31] 他们是不是凭血缘说话的 [00:21:33] 最后是凭实力说话 [00:21:38] 那么这样就出现了一些国力最强的诸侯王 [00:21:44] 他们打着周天子的旗号 [00:21:46] 要维持这个天下的秩序 [00:21:50] 这就是霸主 [00:21:51] 这就是春秋五霸 [00:21:54] 但是随着霸业的交替 [00:21:58] 诸侯国又不断的出现分化 [00:22:02] 有的崛起 [00:22:03] 有的木 [00:22:05] 在这种情况下又会形成新的一些强国 [00:22:10] 这些新的强国形成以后 [00:22:12] 强要吞并弱 [00:22:15] 这就导致所谓的兼并 [00:22:19] 兼并到最后天下只剩下来了几个大国 [00:22:24] 这就是战国七雄 [00:22:27] 这几个大国互相角逐 [00:22:29] 最后有一国最强的 [00:22:31] 把其它都喷灭了 [00:22:35] 这就是天下发展的大趋势 [00:22:38] 这个大趋势 [00:22:40] 是 [00:22:40] 经过上千年的历史 [00:22:43] 这是没有人能改变得了的 [00:22:46]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00:22:50] 当最后这一国兼并的天下以后 [00:22:54] 他面临一个选择 [00:22:56] 要么重蹈周那个伏蛰 [00:23:00] 在分封 [00:23:01] 然后在争霸 [00:23:03] 在兼并 [00:23:05] 你要不想再出现那个福哲 [00:23:07] 那怎么办呢 [00:23:08] 废分封而行郡县 [00:23:13] 所以 [00:23:13] 封建郡县制、封建制目录、郡县制产生是个历史大趋势 [00:23:19] 这个大趋势不能改的 [00:23:21] 这是王夫之的看法 [00:23:23] 王夫之在郡县制给封建制的问题上说得很透 [00:23:29] 大家知道这是个争论焦点呢 [00:23:31] 当年秦始皇在世 [00:23:32] 就因为封建和郡县之争 [00:23:35] 惹得秦始皇一把火要烧书 [00:23:39] 王夫之还提了一个看法 [00:23:42] 他说这个郡县制啊 [00:23:43] 代替封建制还有一个好处 [00:23:45] 它那个封建制有一个什么缺点呢 [00:23:49] 封建制你把这个诸侯王封到这儿 [00:23:52] 他世世代代是诸侯王 [00:23:55] 这就叫什么呢 [00:23:55] 叫终身制 [00:23:58] 世袭制不就终身制吗 [00:24:01] 他说 [00:24:01] 你这个终身制有着很大的弱点 [00:24:04] 什么弱点呢 [00:24:05] 桂城贵贱已呈现 [00:24:09] 意思是说 [00:24:11] 你的祖先是贵族 [00:24:14] 你的后代世世代代是贵族 [00:24:17] 你的祖先是平民 [00:24:19] 你是市代的是平民 [00:24:20] 这叫贵已成贵贱以城建 [00:24:23] 那这个老百姓就没有出头之日了 [00:24:26] 你把封建制一费 [00:24:28] 你才能实行科举制 [00:24:30] 实行了科举制 [00:24:32] 那些寒门子弟 [00:24:33] 寒门子弟他就可以通过考试上来 [00:24:36] 他说这个 [00:24:38] 郡县制还有它的一个好处 [00:24:41] 这是王夫之的看法 [00:24:44] 这是第一个清代大学的 [00:24:47] 第二大学者清代另一个大学者 [00:24:50] 叫顾炎武 [00:24:53] 顾炎武 [00:24:54] 雪哥写过九篇文章 [00:24:58] 这九篇文章叫郡县论 [00:25:00] 顾炎武专门讨论浚县的问题 [00:25:04] 顾炎武提到了两点 [00:25:06] 第一 [00:25:08] 他说 [00:25:08] 封建制演变成郡县制是一个过程 [00:25:14] 是一个过程 [00:25:15] 第二 [00:25:17] 郡县制代替封建制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00:25:24] 顾炎武还说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 [00:25:29] 她说 [00:25:29] 封建之失 [00:25:31] 其专在下 [00:25:32] 郡县之失 [00:25:33] 其专在上 [00:25:36] 2000多年以来关于封建郡县制的争论中间一 [00:25:42] 顾炎武的说法最深刻 [00:25:47] 他说你实行封建制 [00:25:49]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00:25:51] 你周天子权力越来越小 [00:25:53] 那个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大 [00:25:56] 所以这个封建的 [00:25:57] 他的失误之处就在于其专 [00:26:00] 就是专权的在下面 [00:26:04] 郡县制的相反 [00:26:06] 郡县制了 [00:26:08] 他的权利都在上边 [00:26:10] 都在皇帝那个地方 [00:26:11] 所以他认为封建之失 [00:26:14] 其专在下 [00:26:16] 郡县之失 [00:26:17] 其专在上 [00:26:18] 你看 [00:26:20] 顾炎武很有点儿辩证法的味道 [00:26:24] 它能看出两种制度各有利弊 [00:26:29] 这就是说 [00:26:30] 到了清代的时候 [00:26:32] 关于郡县给封建之争 [00:26:34] 顾炎武已经看得很深刻 [00:26:38] 下面我们介绍在这方面的第三个学者叫袁枚 [00:26:42] 袁枚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最善于经营的一个文人 [00:26:48] 袁枚怎么干的呢 [00:26:50] 原本有两手绝活 [00:26:52] 第一 [00:26:53] 他退休回到南京以后 [00:26:55] 先用钱在他家修了一个非常豪华的一个园林 [00:27:02] 是南京当时最有名的园林 [00:27:05] 然后所有到南京去的那些达官贵人、富商大姑要去参观 [00:27:12] 都要到袁梅那个宅子去看那是个景点 [00:27:17] 你想想来 [00:27:18] 这两类人 [00:27:19] 一个是高官 [00:27:22] 一律是富商 [00:27:23] 这些人来到这儿以后 [00:27:24] 原煤好吃好喝 [00:27:25] 招待这人 [00:27:26] 一般最后都要扛慨解囊 [00:27:30] 赠袁枚点儿钱 [00:27:33] 这是原煤生财的第一个办法 [00:27:36] 第二个办法 [00:27:36] 袁枚这个人的文章写的特别好 [00:27:38] 他当过皇帝的秘书 [00:27:41] 名气很大 [00:27:42] 所以很多人他爹死了 [00:27:45] 想请原煤为他爹写个碑文 [00:27:49] 写个墓志铭 [00:27:51] 那原煤当然来者不拒 [00:27:52] 但是有一条 [00:27:53] 拿银子来 [00:27:55] Na na 元没给人家写了很多这种文章 [00:27:59] 所以袁枚就靠这又挣了一大笔 [00:28:03] 原煤作为一个大才子 [00:28:05] 他对郡县制他也有自己的看法 [00:28:08] 他说这个郡县制啊 [00:28:12] 给封建制相比较 [00:28:13] 他提了三点 [00:28:15] 他说的封建是有利于出思想家 [00:28:20] 就是你看那个 [00:28:22] 那个百佳精明 [00:28:24] 竹子百家都出现在什么时代 [00:28:27] 出现在周 [00:28:29] 出现在封建制下 [00:28:31] 那个封建制呢 [00:28:32] 天子管住后 [00:28:33] 主管秦大夫 [00:28:35] 他这个中间有很多 [00:28:38] 管不到的地方比较自由 [00:28:40] 所以出现的红子啊 [00:28:42] 孟子啊 [00:28:43] 老子啊 [00:28:44] 庄子啊都出来了 [00:28:46] 等到郡县制一实行 [00:28:49] 秦始皇一高 [00:28:50] 思想统一 [00:28:52] 再出不来 [00:28:53] 孔子啊墨子 [00:28:55] 老子什么子也出不来了 [00:28:58] 为什么呢 [00:28:59] 管死了 [00:29:01] 他认为封建制有利于出思想家 [00:29:05] 郡县制不利于出思想家 [00:29:08] 你看这郡献给分封 [00:29:10] 他已经看出来能不能出思想第二点 [00:29:15] 他认为这个封建制有利于选贤 [00:29:18] 密封件之一 [00:29:20] 分了那么多诸侯 [00:29:22] 这个诸侯中间肯定有咸的 [00:29:25] 有不咸的 [00:29:27] 那么老百姓就拥护那个贤明的诸侯 [00:29:31] 所以你看 [00:29:34] 商汤指 [00:29:35] 原来这是一个诸候啊 [00:29:37] 但商汤因为它贤明 [00:29:39] 最后她就取代了夏桀 [00:29:41] 周王也是一个诸侯 [00:29:43] 因为它贤明 [00:29:45] 最后她就取代了这个商纣王 [00:29:50] 所以 [00:29:51] 在封建制底下 [00:29:52] 老百姓选前均选明君的自由度比较大 [00:29:58] 一搞成浚县 [00:29:59] 老百姓不能选择天下就一个皇帝 [00:30:02] 你想选谁啊 [00:30:04] 没法选 [00:30:06] 第三 [00:30:08] 原本还认为这个郡县制还有一个毛病 [00:30:11] 郡县制那个郡守县令不是皇帝派的嘛 [00:30:15] 派到那个地方呢 [00:30:17] 它是几年一个任期 [00:30:19] 按原煤的话术 [00:30:21] 穗儿1000或半岁儿一 [00:30:25] 或者是几年换一次 [00:30:27] 或者是半年换一次 [00:30:29] 他还没熟悉情况呢 [00:30:30] 他就调走了 [00:30:32] 他说这个不利于为老百姓做点好事 [00:30:37] 他说那个诸侯王你给他封到那儿了 [00:30:39] 封建你给封到那儿了 [00:30:40] 那个诸侯王呢 [00:30:41] 一辈子都是他的国土 [00:30:43] 它会兢兢业业去之理 [00:30:45] 当然 [00:30:45] 袁妹这个说法也有问题啊 [00:30:47] 你要碰到一个 [00:30:49] 诸侯王很残暴 [00:30:52] 他还是终生制呢 [00:30:54] 老百姓不是苦死了 [00:30:56] 郡县制 [00:30:56] 你碰上一个不太好的这个这个郡守县令 [00:31:01] 但几年以后他走了 [00:31:03] 他走了 [00:31:04] 老百姓还有出头之日啊 [00:31:06] 你要弄个封建制好了 [00:31:08] 他很坏 [00:31:10] 他不到死他不交权 [00:31:12] 他儿子的机会 [00:31:12] 他儿子比他还坏 [00:31:14] 这老百姓苦死了吗 [00:31:16] 所以原没说法呢 [00:31:18] 有它的合理的一面啊 [00:31:20] 但是你不管如何 [00:31:21] 你可以看出来 [00:31:23] 到了明清这个时候啊 [00:31:25] 一批思想家对封建给浚县的考虑 [00:31:29] 远远超过了汉人的唐人那种好或者不好这种简单的评价 [00:31:37] 民国时期还有一个大思想家、政治家叫梁启超 [00:31:42] 我们刚才介绍过康有为 [00:31:44] 现在我们看梁启超 [00:31:46] 梁启超在1920年写过一篇战国载记 [00:31:50] 他对浚县也有一个评价 [00:31:53] 对天下的统一 [00:31:54] 他这样说的 [00:31:55] 他说 [00:31:56] 天下之统一是以 [00:31:59] 不同于秦 [00:32:00] 一统于他国儿统一之欲纷争则名胜 [00:32:07] 天将假手于秦已开汉 [00:32:09] 以后支局服 [00:32:11] 谁能预知 [00:32:13] 而勤于他国有何泽燕 [00:32:17] 秦并六国 [00:32:18] 是古代千余年之大势所趋 [00:32:23] 制式耳屎成熟 [00:32:25] 非始皇一人所能为 [00:32:28] 以飞禽一国所能为 [00:32:31] 其功罪由非一人一国所一忍受也 [00:32:38] 这话像就说了三点 [00:32:40] 第一点 [00:32:41] 他天下统一是个大趋势 [00:32:43] 你根本 [00:32:45] 阻挡不住 [00:32:46] 天下统一是一个逻辑归宿 [00:32:48] 这第一点 [00:32:49] 第二点 [00:32:50] 统一之力远远要胜过那个分裂 [00:32:55] 统一比分裂要好 [00:32:57] 至于谁统一天下 [00:32:58] 那都无所谓 [00:33:00] 秦也罢 [00:33:00] 其他国也罢 [00:33:01] 总而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