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 韩磊
时长: 02:47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著名女作曲家辛沪光1956年[00:02:47]
[00:02:47]
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时的毕业作品,[00:02:47]
[00:02:47]
它描述了二十世纪初我国蒙族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00:02:47]
[00:02:47]
嘎达是一位民族英雄,在封建王爷和军阀统治的年代,[00:02:47]
[00:02:47]
他为了土地和自由,领导人民起义,[00:02:47]
[00:02:47]
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并持续了五年之久。[00:02:47]
[00:02:47]
由於历史的局限,起义终告失败,嘎达壮烈牺牲。[00:02:47]
[00:02:47]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单乐章的奏鸣曲式结构,[00:02:47]
[00:02:47]
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00:02:47]
[00:02:47]
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宁静、宽广的引子:[00:02:47]
[00:02:47]
引子部分的乐曲以嘎达梅林的故事开始,[00:02:47]
[00:02:47]
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颤音背景上,[00:02:47]
[00:02:47]
第一小提琴弱奏出一个简短引子,[00:02:47]
[00:02:47]
轻轻地以长音演奏出原民歌的第一句,[00:02:47]
[00:02:47]
句尾呈下行势,暗示故事以悲剧告终。[00:02:47]
[00:02:47]
简短的引子过后是主部第一主题,[00:02:47]
[00:02:47]
由双簧管和单簧管交替奏出主旋律,[00:02:47]
[00:02:47]
以弦乐奏颤音衬托,优美、流畅、民歌色彩的第一主题,[00:02:47]
[00:02:47]
展示出辽阔无际的草原,孕育着一个民族英雄的出现。[00:02:47]
[00:02:47]
突然在伴奏中出现了不安的三连音,[00:02:47]
[00:02:47]
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故事由平静转变为不安。[00:02:47]
[00:02:47]
引出的主题是用原民歌创作的,[00:02:47]
[00:02:47]
带有不安、痛苦、无奈等复杂情绪,[00:02:47]
[00:02:47]
经多次在不同音区反复之后,在三连音的伴奏下[00:02:47]
[00:02:47]
又出现了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以复调的手法奏出第一主题。[00:02:47]
[00:02:47]
伴奏不断加强,构成了反抗与奋斗的情绪。[00:02:47]
[00:02:47]
乐曲随之展开,由铜管、木管分头在急促的分解和弦上奏出。[00:02:47]
[00:02:47]
在令人压抑的气氛中,长号及大号阴森强暴地[00:02:47]
[00:02:47]
奏出了副部主题-凶残跋扈的王爷,[00:02:47]
[00:02:47]
与主部主题的嘎达梅林形成强烈的对比,[00:02:47]
[00:02:47]
不谐和的和弦,带有不安定感的快速弦乐,[00:02:47]
[00:02:47]
和连续不断的木管乐切分音,预示著灾难与不幸的降临。[00:02:47]
[00:02:47]
此时乐曲表现用小号奏出强而有力的副部第二主题,代表王爷的强暴镇压,[00:02:47]
[00:02:47]
在嘎达梅林的号召下,群众从各处集结起来,形成反抗力量,[00:02:47]
[00:02:47]
此一正面形象的音调,几经反复,将力度越推越强,[00:02:47]
[00:02:47]
音色亦越发明亮,音乐进入富有戏剧性效果的展开部。[00:02:47]
[00:02:47]
展开部是从马蹄声开始的。活泼的音调、多调性的织体,[00:02:47]
[00:02:47]
表现四处集结起义的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00:02:47]
[00:02:47]
曲调呈现出一种热情洋溢的情绪,充满了乐观的气息和[00:02:47]
[00:02:47]
草原人民为生存而斗争的形象。[00:02:47]
[00:02:47]
此时乐曲用如骏马奔跑般的短句音调,[00:02:47]
[00:02:47]
明亮有力,预示人民的力量开始聚集。[00:02:47]
[00:02:47]
由不安的主题变为号召起义的主题,即嘎达梅林的主题,[00:02:47]
[00:02:47]
由小号和长号响亮地奏出,表现反抗的怒火烧起来了。[00:02:47]
[00:02:47]
此短句不断移位反复,音色不断加厚,嘎达梅林号召的群众不断增加,[00:02:47]
[00:02:47]
与弦乐低音部出现的王爷主题,构成矛盾、冲突和对抗的效果。[00:02:47]
[00:02:47]
此时乐曲进入再现部,主部主题更明亮,[00:02:47]
[00:02:47]
表现嘎达梅林的起义之师与王爷的战斗全面掀起,[00:02:47]
[00:02:47]
随后反抗斗争的主题此起彼伏,在附点音符的伴奏下,[00:02:47]
[00:02:47]
形象地描绘了斗争的宏伟场面。[00:02:47]
[00:02:47]
反面形象的音调也交织进来,仍由长号演奏并有些变形。[00:02:47]
[00:02:47]
而后,在木管的三连音伴奏下,弦乐奏出了第一主题,[00:02:47]
[00:02:47]
宽广而灿烂,意味人民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00:02:47]
[00:02:47]
三连音下行伴奏又预示反动势力的镇压,[00:02:47]
[00:02:47]
定音鼓和钹猛烈敲击,整个乐队的一个长音和最后一声悲壮的锣声,[00:02:47]
[00:02:47]
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在沉重的大锣声中缓缓的倒在了草原母亲的怀里。[00:02:47]
[00:02:47]
此时乐曲尾声在徐缓的小引子下开始,[00:02:47]
[00:02:47]
悲壮而沉重的铜管和带有悲痛伤感的弦乐,在哀悼人民的英雄,[00:02:47]
[00:02:47]
中提琴在颤抖、悲泣的伴奏下委婉地拉出《嘎达梅林》主旋律,[00:02:47]
[00:02:47]
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力度不断增强直至乐队全奏,[00:02:47]
[00:02:47]
奏出了完整的民歌《嘎达梅林》,主题不断变奏,[00:02:47]
[00:02:47]
气氛亦逐渐由哀悼变为歌颂,在强烈的号召声中结束全曲。 [00: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