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发
  • 反馈

《《百家讲坛》 20150707 大明疑案(上部)20 唐伯虎考场舞弊案》歌词


歌曲: 《百家讲坛》 20150707 大明疑案(上部)20 唐伯虎考场舞弊案

所属专辑:百家讲坛(2013-2016)

歌手: 百家讲坛

时长: 40:19

播放 下载lrc歌词 下载纯文本歌词

《百家讲坛》 20150707 大明疑案(上部)20 唐伯虎考场舞弊案

本字幕由天琴实验室独家AI技术生成[00:00:00]

才华横溢的唐伯虎怀揣着连中三元的自信进京赶考[00:00:05]

为何却莫名园艺场考场舞弊案系列节目大明疑案上部韩国古考场立案[00:00:10]

[00:00:28]

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00:00:35]

在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都是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形象[00:00:38]

然而[00:00:44]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却是一个十足的悲情人物[00:00:45]

唐伯虎[00:00:50]

名寅[00:00:51]

字伯虎[00:00:52]

明朝成化年间出生于苏州府的一个商人家庭[00:00:53]

他自幼天资聪明[00:00:58]

勤奋好学博览[00:00:59]

16 岁时考秀才得了第一名[00:01:02]

轰动了整个苏州城[00:01:05]

29 岁到南京参加乡试[00:01:07]

又中第一名解元[00:01:09]

正当他踌躇满志想要连中三元时[00:01:11]

在第二年的附近汇市中[00:01:15]

唐伯虎却因牵涉考场舞弊案而从此断绝了仕途[00:01:17]

才华横溢、浙江高远的唐伯虎怎么会考场货币[00:01:22]

史上震惊朝野的考场ED 暗又暗藏着怎样的玄机[00:01:26]

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带您步入大王朝浩瀚的历史与精彩讲述系列建立大明疑案[00:01:32]

上古唐伯虎考场舞弊[00:01:40]

大明王朝弘治12年2月的一天[00:01:46]

在京城一家客栈里[00:01:48]

号称江南第一才子的唐伯虎和他的好友徐晶、都木以及一些刚刚参加完全国会试的举子们一起在喝酒庆贺的一年考试结束[00:01:51]

这唐伯虎啊[00:02:05]

大家都认识[00:02:07]

他叫唐寅[00:02:08]

字伯虎[00:02:09]

是明代的著名的艺术家或绘画家与文学家[00:02:10]

在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是民间传说[00:02:16]

不靠谱[00:02:19]

现实中的唐伯虎没有那么浪漫[00:02:20]

不过[00:02:23]

唐伯虎的确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00:02:24]

自我感觉一向非常良好[00:02:27]

这一天呢[00:02:30]

又喝了一点酒[00:02:31]

这情绪有点儿兴奋[00:02:32]

这个时候[00:02:34]

一位橘子问道[00:02:35]

堂兄啊[00:02:36]

这次会是感觉怎么样[00:02:38]

唐伯虎说[00:02:40]

这次会是我必是会员[00:02:42]

这会员呢[00:02:45]

就是会试的第一名[00:02:46]

这会是啊[00:02:49]

就是每三年一次举行的全国一级的科举考试[00:02:51]

只有在省一级乡试中取得举人地位的人才有资格参加[00:02:57]

这一年的会议室的参加者是3500人[00:03:04]

想想看在这帮子人中[00:03:08]

吹你是第一名[00:03:10]

这牛皮就有点儿大[00:03:13]

在场的举子们都沉默不语了[00:03:16]

只有这唐伯虎的好友徐经复核到[00:03:19]

那是[00:03:22]

[00:03:24]

这次会员非堂兄莫属[00:03:24]

给徐晶[00:03:26]

[00:03:27]

是淮阴的橘子[00:03:27]

唐伯虎的这个崇拜者[00:03:29]

他和唐伯虎一起坐船来到北京[00:03:32]

沿途的花销全是这个徐泾买单[00:03:35]

两个人形影不离[00:03:39]

听完这话之后啊[00:03:41]

旁边有人不服气的说[00:03:42]

那第三场会议室的最后一道题出的非常冷僻[00:03:44]

你是怎么答的[00:03:48]

唐伯虎笑了笑[00:03:50]

委婉地将自己的答案复述了一遍[00:03:52]

在场的举子们服气了[00:03:56]

大家一致认为[00:03:59]

这次会议是会员[00:04:00]

非唐伯虎莫属[00:04:02]

甚至未来的这个电视[00:04:05]

唐伯虎很有可能是状元[00:04:08]

这个电视是什么呢[00:04:11]

就是会是取前3 00名[00:04:13]

参加皇帝主考的叫殿试[00:04:16]

第一名为状元[00:04:19]

[00:04:21]

[00:04:22]

唐伯虎心想[00:04:22]

会员算什么[00:04:24]

他追求的是相识中的解元[00:04:25]

就是第一名会是中的会员[00:04:28]

和电视中的状元[00:04:31]

这叫三元连中[00:04:34]

大明王朝啊[00:04:36]

三元连中则仅一个人[00:04:37]

他叫商陆[00:04:41]

视线宗皇帝朱见深的内阁大学士[00:04:43]

可是三月初二会试发榜[00:04:47]

让大家大吃一惊[00:04:51]

为什么呢[00:04:53]

因为号称江南第一才子[00:04:55]

信心满满要三元连中的唐伯虎却榜上无名[00:04:58]

他的好友徐晶啊[00:05:04]

也名落孙山[00:05:05]

到是他另外一个好友杜牧以第88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00:05:06]

还没等唐伯虎想明白是什么事儿呢[00:05:14]

四天之后的三月初六[00:05:18]

几个锦衣卫士兵来到了客栈[00:05:21]

打听清楚谁是徐经、唐伯虎之后[00:05:25]

二话不说就给这二人套上枷锁[00:05:27]

连推带嗓子呀[00:05:30]

进了锦衣卫镇抚司大牢[00:05:32]

罪名是考场舞弊[00:05:35]

在我们中国古代社会的科举考试[00:05:38]

那可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00:05:41]

[00:05:44]

它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家一级的公务员考试[00:05:45]

绝不允许有作弊行为[00:05:50]

一旦发现[00:05:52]

证据确凿[00:05:53]

严惩不贷[00:05:54]

大家就会问了号称江南第一才子的唐伯虎[00:05:56]

心想着三元连中[00:06:00]

他怎么可能干出这种被人不齿的事儿呢[00:06:03]

不过[00:06:06]

我估计更多的人会问另外一个问题[00:06:07]

什么问题呢[00:06:11]

究竟是谁告发了唐伯虎[00:06:13]

这个人叫滑差[00:06:17]

户部几十中一个专门弹劾百官不良行为的言官[00:06:20]

他给皇上上书说[00:06:26]

文士大夫[00:06:29]

工艺于朝是思议余下[00:06:30]

就是说这个官员们呢[00:06:34]

在朝廷上也好[00:06:35]

是在街头巷尾也好[00:06:36]

纷纷议论一件事[00:06:38]

什么呢[00:06:39]

翰林院的学士程敏政利用职务之便[00:06:40]

将他出的试题卖给了考生[00:06:45]

结果这场会试三场考题题全泄露了[00:06:48]

第一场考试[00:06:54]

考试还没开始[00:06:55]

大家都知道要考的是论语[00:06:57]

第二场考试[00:07:00]

考生们还没进考场[00:07:01]

这是题啊[00:07:04]

已经在橘子们间开始传播了[00:07:05]

第三场考试[00:07:08]

同样考试还没开始[00:07:09]

考的策论[00:07:11]

举子们都已经知道了内容[00:07:13]

弹劾完成品证之后[00:07:16]

华唱啊[00:07:19]

又开始把矛头指向了徐经和唐伯虎[00:07:20]

说他们两个人通过成品正买了试题[00:07:24]

说这两个人[00:07:28]

那叫黄铜炉子[00:07:29]

天夺其魄[00:07:31]

或先以此提交逾重货[00:07:32]

先以此提问于人[00:07:35]

意思是这两个人胆儿太大[00:07:37]

太张狂了[00:07:40]

你说你买了提啊[00:07:41]

还在众人面前炫耀[00:07:43]

[00:07:45]

不回答[00:07:46]

还到处去打听答案[00:07:47]

然后就[00:07:50]

质问皇帝啊[00:07:51]

[00:07:53]

陛下[00:07:53]

这种现象难道是我们这种科举制度允许的骂[00:07:55]

这是我们这个太平盛世应该出现的现象吗[00:08:00]

质问完皇帝之后[00:08:04]

又向皇帝建议说[00:08:05]

应该[00:08:08]

给这个里布下道指令[00:08:09]

责成他们由礼部尚书李东阳主持[00:08:12]

会同所有主考官对程敏政所批阅的猪圈[00:08:17]

决定录取的那些考生[00:08:22]

重新批阅[00:08:25]

看是否应该录取[00:08:27]

这个所谓猪圈呢[00:08:30]

就是用红颜色答的卷[00:08:32]

大明王朝这考试制度非常严格[00:08:35]

考生把自己的卷子答完之后[00:08:38]

由监考把姓名封好[00:08:40]

然后把这个卷子交给专门的抄写人[00:08:44]

用红颜色的笔抄录一份[00:08:47]

这个叫猪圈[00:08:51]

考生的答卷叫墨卷[00:08:53]

然后再交给专人[00:08:55]

将朱卷和墨卷相对比[00:08:57]

没有误差[00:09:00]

再把猪圈交给阅卷人[00:09:01]

直到发榜的前一天[00:09:05]

礼部的尚书和所有的侍郎[00:09:10]

会同所有的考官[00:09:13]

在一起一道[00:09:16]

拆密封[00:09:18]

比对考号[00:09:20]

比对姓名[00:09:23]

然后登录成绩[00:09:25]

爸爸[00:09:27]

直到这个时候[00:09:29]

才知道谁考了什么成绩[00:09:31]

可是我通过华唱的弹劾书[00:09:34]

我却发现华唱的指控[00:09:38]

有很多1 .1 .1 [00:09:41]

完全没有依据[00:09:44]

你看[00:09:47]

皇上说[00:09:47]

文士大夫工艺于朝思余下[00:09:48]

这岂不是完全是道听途说[00:09:52]

她还说是风闻[00:09:55]

这我就不明白了[00:09:57]

弹劾别人考场作弊[00:09:59]

那关乎别人的名誉和命运呢[00:10:01]

当你上述完全靠这个风文和道听途说[00:10:05]

这起步太不负责任了吗[00:10:09]

第二[00:10:11]

为什么仅仅指控程敏政[00:10:13]

巨华昶弹劾会试的三场考试全写的题[00:10:17]

常识告诉我们这样子的考试[00:10:22]

考题不可能是一个人出的[00:10:25]

而且一场考试的这些题都由不同的人来分担[00:10:28]

那么[00:10:34]

如果三场考试的题都泄露了[00:10:34]

所有出题的考官都有嫌疑[00:10:37]

那我们华商为什么仅仅指控程敏政一个人呢[00:10:41]

1 .3 [00:10:46]

怎么知道考题泄露[00:10:48]

假如[00:10:51]

有人通过程敏政或某个考官[00:10:53]

花钱把考题买了出来[00:10:56]

它会把这个考题在同场竞技的橘子中传播吗[00:10:59]

这岂不白花钱啦[00:11:06]

如果他不把考题在橘子们中间传播[00:11:08]

华创又是怎么知道考题泄露了呢[00:11:12]

1 .4 [00:11:16]

指控罪名前后不一致[00:11:17]

华创先说程敏政[00:11:21]

把考题卖给了考生[00:11:24]

然后又建议皇帝[00:11:26]

对程敏政批阅的试卷进行重新批阅[00:11:28]

已证实自己指控的依据[00:11:34]

这就有问题啦[00:11:37]

因为前面我们说过[00:11:39]

所有的考卷都用红笔抄成猪圈[00:11:41]

程敏政如何知道哪一张卷子是徐经和唐伯虎的呢[00:11:45]

再说了[00:11:50]

3500个考生[00:11:51]

十几个考官怎么就能保证徐经和唐伯虎的卷子必然经过程敏政之首呢[00:11:55]

显然呢[00:12:03]

这滑差为了证实自己的风闻[00:12:04]

有证据却乱了指控的罪名[00:12:07]

再说[00:12:12]

如果卖了考题[00:12:12]

就没必要再去考场去批卷作弊了[00:12:14]

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作弊方式吗[00:12:18]

综合以上几个疑点[00:12:21]

我认为华创弹劾程敏政卖考题议案[00:12:23]

是醉翁之意不在酒[00:12:28]

我为什么这么说[00:12:30]

因为华畅这个人[00:12:32]

他是个几室中[00:12:33]

他没有参加考试[00:12:35]

也没有在考场主考[00:12:36]

他完全是不知情的人[00:12:38]

那么他怎么知道考题泄露的[00:12:41]

他完全依据风闻和道听途说去弹劾程敏政[00:12:44]

没有任何一句[00:12:49]

难怪有人当时就认为他的幕后[00:12:51]

有人指使[00:12:54]

也就是说[00:12:56]

华昌指控程敏政考场舞弊案[00:12:59]

背后另有隐情[00:13:03]

那么[00:13:06]

这个背后的隐情是什么呢[00:13:06]

据孝宗实录记载[00:13:08]

当时有牟代其位者[00:13:10]

[00:13:13]

几时中华唱言之[00:13:13]

意思是当时有人呢[00:13:16]

为了取代成民政的职位[00:13:18]

唆使这个几十种划账[00:13:21]

你到罪名上书弹劾程敏政[00:13:25]

那么[00:13:29]

这个想取代程敏政的这个人又是谁呢[00:13:30]

据明史程敏政传记载说傅瀚欲夺其位[00:13:33]

令奏知[00:13:39]

意思是有一个叫富汗的人[00:13:40]

想要取代程敏政的职位[00:13:42]

就唆使华唱呢弹出这个畅敏正[00:13:45]

而且后来[00:13:49]

付菡还真的取代了程敏政礼部侍郎的职位[00:13:51]

从现场实录的记载来看[00:14:01]

唐伯虎考场舞弊案背后的缘由是富汗为了取代承运正值倍尔苏史纪氏图画场捏造[00:14:04]

最终弹劾程敏政[00:14:11]

然而[00:14:14]

对于这种做法[00:14:14]

也有后世史学家提出了异议[00:14:15]

认为孝宗实录编撰者与顾翰岭院有故意栽赃智贤在负责[00:14:18]

韩老师看来[00:14:24]

抛开这些观察[00:14:25]

奋斗的磅礴必定是遭到身边人爆发[00:14:26]

那么[00:14:34]

这个爆发者究竟是谁[00:14:34]

其实啊[00:14:37]

华畅虽然是风闻he [00:14:39]

道听途说[00:14:42]

但也未必是空穴来风[00:14:44]

也就是说[00:14:47]

一定有人给划账提供线索[00:14:48]

就是给华昌告密了[00:14:51]

那么这个告密的人是谁呢[00:14:54]

大家都知道啊[00:14:56]

考场舞弊那是很隐秘的事情[00:14:58]

告密者当然就是知情者[00:15:01]

一定是与唐伯虎关系不一般的人[00:15:05]

唐伯虎有一个好朋友叫祝允明[00:15:09]

是明朝著名的书法家[00:15:14]

在唐伯虎死了之后[00:15:18]

朱玉明啊写诗悼念唐伯虎[00:15:19]

诗中有这么一句说[00:15:22]

高才剩买红尘渡身后[00:15:25]

You Wen Le 或人[00:15:28]

意思说[00:15:30]

唐伯虎的才气太高了[00:15:31]

引得人们极度唐伯虎在考场出事儿[00:15:33]

完全是因为有人嫉妒他[00:15:36]

编造罪名陷害他[00:15:40]

那么[00:15:43]

唐伯虎自己怎么说呢[00:15:43]

他说[00:15:45]

北之京师朋友相几名胜者牌而见之[00:15:46]

意思是他到北京去参加会试[00:15:52]

朋友中嫉妒他名气大而编造罪名陷害他[00:15:55]

那么[00:16:03]

这个嫉妒他名气大而陷害他的朋友又是谁呢[00:16:03]

很多史料都把这个人只像唐伯虎的好友[00:16:08]

杜牧[00:16:13]

明代有一位叫秦有颜的人回忆说[00:16:15]

[00:16:19]

当年这个徐经、唐伯虎、杜牧相约一同到北京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00:16:19]

到了北京之后[00:16:27]

徐晶[00:16:28]

通过程敏政的仆人[00:16:29]

拿到了视频[00:16:32]

然后就把这事提交给唐伯虎[00:16:33]

为什么要交给唐伯虎呢[00:16:36]

因为他不会做[00:16:38]

唐伯虎做完之后[00:16:40]

又交给都木看[00:16:41]

会是完之后[00:16:45]

都木来到一个姓马的是郎家喝酒[00:16:46]

华昌当时就在场[00:16:50]

正在喝酒的时候[00:16:52]

朝廷一位官员来见马侍郎[00:16:55]

二人在另外一个房间谈话[00:16:58]

谈话的内容就是这场会是[00:17:00]

这位官员说[00:17:04]

唐伯虎考了第一名[00:17:05]

隔壁房间坐着的都木一听这话[00:17:07]

妒火中烧[00:17:10]

于是将徐经和唐伯虎在程敏政那儿买试题的事情[00:17:12]

就告诉了马侍郎[00:17:18]

在场的划上听了个明明白白[00:17:21]

离开马侍郎家之后[00:17:25]

划上就给皇帝上书[00:17:27]

弹劾程敏政、徐经和唐伯虎[00:17:29]

可是我觉得秦有严这番话还是有1 .1 .1 [00:17:32]

杜牧的告密和华昌的弹劾内容不一致[00:17:38]

都木说[00:17:42]

徐泾通过程敏政买了试题[00:17:43]

如果此事当真的话[00:17:47]

徐菁也只能买程敏政出的那道题[00:17:49]

而华昌的弹劾是什么呢[00:17:54]

会是的[00:17:56]

三场考试全泄题了[00:17:57]

1 .2 [00:17:59]

[00:18:01]

怎么知道唐伯虎得了第一名[00:18:01]

祖母在马兰家喝酒的时候[00:18:05]

阅卷工作没有结束[00:18:07]

成绩还没有最终出来[00:18:08]

朝廷这个官员是怎么知道唐伯虎考了第一名呢[00:18:12]

即使他当时就在考场[00:18:17]

成绩发榜之前[00:18:19]

他是不能离开考场[00:18:21]

来马侍郎家见马侍郎的[00:18:24]

因此[00:18:26]

那个时候得知唐伯虎考第一名是根本不可能的[00:18:28]

一点三都木是否参加作弊[00:18:35]

前面我们说了[00:18:40]

徐泾买了试题告诉唐伯虎[00:18:41]

唐伯虎告诉都木[00:18:44]

你都木[00:18:46]

是否在考试中使用了这些答案呢[00:18:47]

如果你也使用了[00:18:51]

那岂不是自己举报自己[00:18:53]

如果你知道这道试题[00:18:57]

在考卷上又见到了这道试题[00:18:59]

你答还是不答呢[00:19:02]

如果不达[00:19:05]

很难通过考试[00:19:06]

如果答了[00:19:07]

你怎么洗清你是考场舞弊的参与者[00:19:08]

所以[00:19:13]

综合以上几个疑点[00:19:13]

我认为说杜牧是告密者实在不像[00:19:15]

不过[00:19:20]

据华昌的侄子华乐回忆说说弘治12年程领证卖试题已按[00:19:20]

完全是华创听信了独木的告发[00:19:28]

这个都木告发完之后唱雨幕誓死不相类[00:19:33]

第四划上对都木发誓啊[00:19:38]

誓死不会告诉别人[00:19:42]

是你给我告的密[00:19:44]

此话出自划上侄子的嘴[00:19:47]

很难否认它的真实性[00:19:50]

所以当这个唐伯虎知道是都木告的密之后[00:19:54]

发誓[00:19:58]

誓死和杜牧不来往[00:19:59]

几年之后[00:20:02]

有一天[00:20:02]

唐伯虎在楼上喝酒[00:20:04]

正喝酒呢[00:20:06]

听说东来了[00:20:07]

唐伯虎的脸色一下就变了[00:20:09]

可是都木的态度却完全相反[00:20:12]

听说唐伯虎在楼上[00:20:14]

他兴冲冲上楼要见唐伯虎[00:20:16]

唐伯虎一听[00:20:19]

从窗户跳到楼下[00:20:20]

是死于独木不相见[00:20:22]

可是[00:20:24]

这个传说也有问题[00:20:25]

什么问题呢[00:20:27]

因为唐伯虎后来成为画家之后[00:20:29]

他的作品中有三幅作品上有都木的题词[00:20:31]

这就说明唐伯虎和都木一直有来往[00:20:37]

人们就不理解啦[00:20:41]

[00:20:43]

这唐国虎怎么会和告自己秘密的人一直来往呢[00:20:43]

解释只有两种[00:20:49]

其一[00:20:50]

杜牧没告密其二[00:20:52]

杜牧告密了[00:20:54]

随着时间的流逝[00:20:56]

唐伯虎原谅了都木[00:20:58]

我倾向于第二种解释[00:21:01]

为什么呢[00:21:04]

因为我在唐寅集中看到这样一首诗[00:21:05]

诗中说[00:21:08]

万事由天莫苦求[00:21:09]

子孙绵远福[00:21:12]

悠悠饮三杯酒休胡乱得以帆风便可收[00:21:14]

生事事生何日了[00:21:19]

害人人害几时休[00:21:21]

冤家易结不宜结[00:21:24]

各自回头砍后头[00:21:26]

这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00:21:28]

也就是说[00:21:31]

如果是都木告的密[00:21:32]

或者是说[00:21:35]

唐伯虎认为是独木告的密[00:21:36]

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00:21:39]

唐伯虎已经远亮度木了[00:21:42]

其实啊[00:21:45]

是谁告的密还真不重要[00:21:46]

你想想看[00:21:49]

当时在那个客栈里考完试之后喝了几杯酒[00:21:50]

唐伯虎啊[00:21:55]

这嘴无遮拦了[00:21:57]

发出大话说此次会是我必收会员[00:21:59]

然后对内到非常冷僻的试题[00:22:04]

回答的那么精彩[00:22:08]

这种表现如何不让同场竞技的举子们因为妒忌而怀疑呢[00:22:11]

所以我分析啊[00:22:18]

在当时那些人中[00:22:19]

除了徐泾之外[00:22:21]

所有的橘子都有可能告密[00:22:22]

要不这唐伯虎怎么会说饮三杯酒休胡乱呢[00:22:27]

其实啊[00:22:34]

谁告诉你不重要[00:22:35]

关键问题是你徐经和唐伯虎究竟是否做了B [00:22:37]

秦始皇兼并六国[00:22:43]

汉武帝开疆破土[00:22:45]

秦汉大一统[00:22:46]

电机中国[00:22:48]

王莽代汉[00:22:49]

绿林赤眉[00:22:50]

重整山河待迷信[00:22:51]

刘关张桃园结义[00:22:53]

魏蜀吴三国鼎立天下大势[00:22:55]

分久必合[00:22:58]

合久必分[00:22:59]

品中华之历史[00:23:00]

见地国之兴衰[00:23:02]

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00:23:03]

活时推荐秦汉三国片[00:23:09]

徐经、唐伯虎究竟是否作弊[00:23:17]

即是毒化场也没有确凿的证据[00:23:20]

他完全依靠疯人弹劾程敏政、徐经和唐伯虎[00:23:23]

那么[00:23:28]

对于这个没有证据但已经舆论哗然的考场五第二当朝皇帝究竟该如何处理[00:23:28]

在皇帝拿到这个尚书怎么办[00:23:37]

没证据处理不处理[00:23:41]

虽然没证据[00:23:44]

却舆论已经哗然了[00:23:45]

吵得沸沸扬扬[00:23:48]

不处理不行[00:23:49]

这位皇帝啊[00:23:51]

大明王朝第九代皇帝[00:23:52]

叫朱[00:23:54]

又称[00:23:55]

在他当皇帝的这个弘治年间呢[00:23:57]

他是励精图治[00:24:00]

非常勤勉勤政[00:24:03]

正用正直的大臣驱逐朝中的奸佞[00:24:05]

使得大明王朝出现了中兴剩下[00:24:09]

史称弘治中兴[00:24:13]

你说这样的皇帝面对这种有可能涉及官场腐败、官员腐败的案子[00:24:15]

他能放过吗[00:24:21]

他能不处理吗[00:24:22]

一定要处理[00:24:23]

但是没证据怎么办呢[00:24:24]

那皇帝啊[00:24:27]

无奈之下[00:24:29]

就接受了华畅的建议[00:24:30]

[00:24:33]

就把这个案子交给了李部[00:24:34]

下一道指令[00:24:37]

责成吕布[00:24:39]

了解情况[00:24:41]

然后把这个处理结果汇报上来[00:24:42]

礼部接到这个皇帝的敕令之后[00:24:46]

分析了情况[00:24:50]

然后给皇帝做出了回答[00:24:51]

这个回答呢分三层意思[00:24:55]

第一[00:24:57]

说划上[00:24:59]

既然上书弹劾[00:24:59]

一定是听到什么了[00:25:01]

可未必是真的呀[00:25:03]

他弹劾的徐晶和这个唐伯虎[00:25:05]

这个成绩还没有出来[00:25:10]

所以不知道是否他能够被录取[00:25:12]

第二[00:25:16]

接受华城的建议[00:25:17]

让礼部尚书李东阳啊会同所有主考官[00:25:21]

对程敏政批阅的猪圈决定录取的这些考卷重新进行批阅[00:25:25]

看是否应该录取[00:25:32]

第三[00:25:35]

这样做很花时间[00:25:36]

所以这个会试发榜的日期就要更改了[00:25:38]

皇帝朱又称同意了李部的建议[00:25:42]

于是[00:25:46]

这个法宝的日期从原定的二月29 推到了三月初二[00:25:47]

三天后[00:25:53]

李不把处理意见呈报给皇上[00:25:57]

这个意见呢也分三层[00:26:00]

第一[00:26:02]

经过对程敏政批阅的猪圈以及他决定录取的考卷重新审阅完之后[00:26:04]

没有发现问题[00:26:10]

第二[00:26:13]

决定录取的300份考卷[00:26:15]

所有主考官在场[00:26:19]

拆密封[00:26:21]

核对考号[00:26:23]

丁对姓名[00:26:25]

然后把所有考卷中考官做的批注[00:26:27]

都一一作了比对[00:26:32]

没有发现问题[00:26:34]

里布的这个结论[00:26:38]

很清楚[00:26:40]

指控成品中出卖试题这个罪名不成立[00:26:42]

至少在考场的现场没有证据[00:26:45]

这怎么办[00:26:50]

不了了之当然不行啊[00:26:52]

因为考场舞弊是大案[00:26:57]

如果华昌是诬告[00:27:00]

他将以同罪论处[00:27:02]

所以皇帝决定把这个案子交给锦衣卫处理[00:27:04]

于是给锦衣卫下令[00:27:09]

江华唱徐经和唐伯虎[00:27:12]

直送到锦衣卫镇抚司严加审理[00:27:17]

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00:27:21]

不许隐瞒真相[00:27:24]

就这样[00:27:26]

三月初六那天[00:27:27]

这个锦衣卫就把华畅、徐经和唐伯虎直送到锦衣卫镇抚司听候审讯[00:27:29]

徐经和唐伯虎面对审问[00:27:38]

失口否认对他的指控[00:27:40]

案子就陷入了僵局[00:27:44]

一个多月之后[00:27:47]

案情有了新的发展[00:27:49]

什么情况呢[00:27:51]

曾经在这场会议是中担任考官的一位叫林婷玉的解释中[00:27:53]

他给皇帝上书弹劾程敏政[00:28:00]

说成品正在出题、阅卷和决定录取谁的过程中[00:28:02]

有六大疑点[00:28:07]

林庭羽说[00:28:09]

给程敏政啊[00:28:10]

当时正在阅卷[00:28:11]

听说有人指控他出卖了考题[00:28:13]

礼部派人对他进行审查[00:28:16]

他惊慌失措说[00:28:18]

可能是我的仆人把考题卖了出去[00:28:22]

然后又在通过了的考卷中将拿出他那道试题的考卷[00:28:26]

飘了出来[00:28:33]

让他落雪[00:28:34]

这就是徐经、唐伯虎落选的原因[00:28:37]

可是林廷玉认为程敏政这是销毁证据[00:28:41]

不过[00:28:46]

我对林庭羽的这个藏书也有几个疑问[00:28:47]

疑问一[00:28:52]

为什么是一个月之后[00:28:52]

你林婷玉师现场的考官为什么在当时发现问题不上报[00:28:54]

非要等到一个月之后才上疏弹劾程敏政呢[00:29:00]

这就很难不令人怀疑你跟华昌一样[00:29:05]

背后有人指使1 .2 [00:29:08]

为什么仅仅只控成品正[00:29:12]

华昌指控程敏政出卖考题[00:29:15]

说三场会是都泄题[00:29:17]

那么[00:29:21]

林廷玉是现场的考官[00:29:21]

三场考试是否都写了题[00:29:25]

他应该知情[00:29:27]

可是[00:29:29]

在他上书弹劾的时候[00:29:29]

却仅仅弹劾程敏政[00:29:32]

那恰恰证明[00:29:34]

华畅谈和三场会是都泄题[00:29:37]

这个指控是不成立的[00:29:39]

1 .3 [00:29:42]

程敏政为什么不打自招[00:29:43]

林庭羽说[00:29:46]

程敏政一听说有人指控他出卖试题里不[00:29:47]

又派人来审查[00:29:52]

他立刻惊慌失措[00:29:54]

说是仆人把考题出卖了[00:29:57]

我分析啊给程敏政很可能是[00:30:01]

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00:30:05]

[00:30:08]

除非仆人把试题拿出去卖了[00:30:08]

否则决不可能泄题[00:30:12]

这只是成品正的一个假设[00:30:15]

成品证并没有指控自己的仆人出卖考题[00:30:18]

否则[00:30:21]

这么重要一个人物[00:30:22]

在日后的审理中为什么只字不提呢[00:30:24]

综合以上几个疑点[00:30:28]

我认为林庭羽的指控虽然增加了一些新的线索[00:30:29]

但是依然还是怀疑没有确凿的证据[00:30:33]

可是[00:30:37]

其他言官们纷纷上书弹劾这个成品证[00:30:37]

要求皇帝放到划上[00:30:42]

逮捕程敏政[00:30:44]

也就是说[00:30:45]

这些言官们无论职务高低[00:30:46]

无论是在考场内还是考场外[00:30:49]

联合起来一起罗织罪名要[00:30:51]

现在这个程敏政[00:30:56]

构成了这场大案[00:30:58]

与此同时[00:31:00]

徐菁也上书给皇帝[00:31:00]

指控华畅怀着个人目的诬陷成凭证[00:31:03]

同时申辩自己是无辜的[00:31:08]

要求恢复自由[00:31:11]

可是[00:31:13]

无论是华畅[00:31:13]

还是徐泾[00:31:15]

还是唐伯虎[00:31:15]

在锦衣卫大牢里[00:31:17]

每次审讯供词都不一样[00:31:19]

不断在变化[00:31:23]

不断在翻供[00:31:24]

这锦衣卫也没招儿了[00:31:26]

就把这个案子还给皇上[00:31:28]

我们处理不了了[00:31:31]

您看着办吧[00:31:32]

皇上接过这个案子[00:31:34]

命令三法司[00:31:37]

就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联合审这个案子[00:31:39]

当三法师介入这个案子的时候[00:31:43]

徐泾交代说[00:31:47]

敏正常授旗金币[00:31:49]

意思是程敏政曾经收了徐泾的钱财[00:31:52]

有了[00:31:59]

徐晶的这个口供的言官们继续上书[00:32:00]

要求带补充民政[00:32:04]

哎呀[00:32:07]

皇帝[00:32:08]

朱又称看着要求逮捕程敏政的尚书[00:32:08]

犹豫了[00:32:12]

为什么犹豫呢[00:32:14]

因为这个程敏政啊[00:32:16]

它不仅仅是一个礼部侍郎[00:32:18]

就是副部长[00:32:21]

而且是著名的学者[00:32:22]

是大师一级的人物[00:32:24]

他是猪油充当太子的时候的老师[00:32:28]

你说[00:32:31]

皇帝看着要求逮捕自己老师的奏折[00:32:32]

他能不犹豫吗[00:32:36]

十天之后[00:32:40]

皇帝还是下了决心[00:32:41]

价值逮捕程敏政[00:32:43]

程敏政当然不服气啊[00:32:46]

上书给皇帝啊[00:32:48]

身边自己[00:32:50]

[00:32:52]

说自己是冤枉的[00:32:52]

根据控辩双方的意见[00:32:54]

皇帝决定到午门对峙[00:32:56]

三法师道场[00:33:00]

皇帝亲自审案[00:33:02]

这起所谓的科场舞弊案[00:33:05]

案情复杂[00:33:07]

众说纷纭[00:33:08]

难辨真伪[00:33:09]

案件的焦点问题在于[00:33:10]

徐泾是否买了考题作弊[00:33:12]

唐伯虎是否参与了作弊[00:33:15]

程敏政是否知情[00:33:17]

那么[00:33:20]

这些企业在午门对峙中能否找到答案[00:33:20]

科举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大使[00:33:24]

审判的结果关乎朝廷的精明公正[00:33:27]

那么[00:33:31]

面对这个审不清理还乱的案件[00:33:31]

根据控辩双方的意见[00:33:39]

皇帝决定到午门对峙[00:33:41]

三法师道场[00:33:45]

皇帝亲自审案[00:33:47]

在午门[00:33:51]

程敏政辩解说[00:33:52]

盐官弹劾我说把考题卖给了徐经和唐伯虎[00:33:55]

可是徐经和唐伯虎并没有在这次被录取的名单之中啊[00:34:01]

盐官又谈[00:34:06]

和我说啊[00:34:07]

要审核我挑出来的那13个卷子[00:34:08]

审核结果也没有发现问题呀[00:34:12]

为了证实我无罪[00:34:15]

我建议把所有的考官和监考官[00:34:18]

都叫来[00:34:22]

看我是否在考场上作弊了[00:34:23]

这个严关门说[00:34:28]

礼部的都是你们的人[00:34:30]

我建议皇上把朝廷所有的官员[00:34:32]

各个部门的官员都叫来[00:34:34]

看看这程敏政是否作弊[00:34:36]

皇帝拒绝了控辩双方的要求[00:34:39]

坚持把这个案子交给三法司审理[00:34:43]

其实皇帝心里很清楚[00:34:47]

这个案子的关键不在于考官是否在考场舞弊[00:34:49]

而在于考官是否在考前把考题卖给了考生[00:34:54]

皇帝主要称天使[00:35:01]

有三法司审案[00:35:03]

说明这个皇帝啊[00:35:05]

终于摆脱严关门的胡搅蛮缠[00:35:07]

使审案的思路回到正确的路径上[00:35:10]

于是[00:35:16]

徐晶就被叫到了午门支队的现场[00:35:16]

取经[00:35:20]

面对皇上和众位官员[00:35:20]

终于实话实说了[00:35:22]

徐泾交代说[00:35:26]

我们去年到北京的时候[00:35:29]

准备参加第二年的考试[00:35:31]

我们仰慕程先生的学术名声[00:35:34]

来到他们家[00:35:38]

拜他为师[00:35:39]

交钱求学[00:35:40]

那个时候[00:35:42]

成先生还不是考官啊[00:35:43]

程先生在给我们辅导的过程中[00:35:48]

对将来的三场考试的题[00:35:51]

做了估计[00:35:54]

因为是猜题呀[00:35:57]

我们就做完了之后[00:35:59]

把结果在橘子们间传阅[00:36:01]

可是后来[00:36:04]

程先生成了考官[00:36:05]

考试的时候[00:36:08]

考卷上出现了曾经复习过的内容[00:36:09]

这些橘子们就怀疑我通过程敏政买了考题[00:36:13]

其实那是冤枉的[00:36:18]

程先生没有把考题卖给我们[00:36:20]

我们也没有花钱买考题[00:36:23]

几天前我交代啊[00:36:25]

程敏政收了我的钱[00:36:29]

那是三法司审讯我严刑逼供[00:36:32]

我是屈打成招啊[00:36:36]

这一下[00:36:38]

程敏政卖试题一案[00:36:40]

终于[00:36:43]

真相大白[00:36:43]

所以皇帝朱又称根据审理结果作出如下判决[00:36:45]

潘华畅等言官[00:36:51]

熟炸就是花钱免杖责[00:36:53]

罪名是盐[00:36:56]

是不查[00:36:58]

意思是事情不清楚就举报弹劾别人[00:36:59]

那么盼徐经和唐伯虎呢[00:37:04]

是熟土[00:37:07]

就是花钱免徒刑[00:37:09]

罪名是银元囚禁[00:37:12]

意思是设法建立关系[00:37:15]

攀援着向上爬[00:37:17]

食完图之后[00:37:21]

又交给礼部处理[00:37:22]

礼部的处理意见是[00:37:25]

革去他们举人的身份[00:37:28]

然后派到衙门里当牙医[00:37:31]

这就意味着他终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了[00:37:34]

从此[00:37:39]

唐伯虎就中断了他的仕途[00:37:40]

连中三元就永远是他的梦了[00:37:44]

不过[00:37:48]

这倒成就了唐伯虎成为一名艺术家[00:37:48]

当然这是后话[00:37:53]

以往人们关心这个案子[00:37:54]

大部分都是因为关注唐伯虎悲惨的遭遇和不幸的人生[00:37:57]

可是我认为在这个案子中[00:38:03]

最可悲的是程敏政[00:38:06]

为什么呢[00:38:10]

这给程敏政判的罪名是临财苟得[00:38:11]

不避嫌疑[00:38:15]

有电文横[00:38:16]

遍招物议[00:38:17]

意思是面对钱财没有拒绝[00:38:20]

出题的时候又不避嫌疑[00:38:23]

违背了公平的标准[00:38:26]

遭到了舆论的抨击[00:38:28]

程敏政出狱四天之后[00:38:31]

愤恨而死[00:38:34]

其实就是气死了啊[00:38:36]

那么[00:38:38]

程敏政的悲剧的根源[00:38:39]

或者悲剧的起源[00:38:42]

就是他出了一道冷僻的试题[00:38:44]

那么[00:38:47]

程敏政为什么出这么冷僻的一道题呢[00:38:48]

以我对许衡的了解[00:38:52]

我理解成先生的意思[00:38:54]

他是想强调学者置身最为先务的意思是[00:38:56]

知识分子、读书人应该有独立的经济生存的能力[00:39:02]

这可是代表着时代的声音和脚步的[00:39:07]

就是经过他长期思考的这种学术成果[00:39:13]

当见到徐泾求学的时候[00:39:17]

就像徐晶提出了这种问题[00:39:21]

让他去思考[00:39:24]

后来他成为了考官[00:39:26]

就把这长期思考的学术成果化作了一道考题[00:39:28]

这对于一个学者型的老师而言[00:39:33]

是再正常不过的了[00:39:35]

可是他忘了[00:39:37]

它同时还是一个政府官员[00:39:38]

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个失误[00:39:41]

为什么是失误呢[00:39:44]

因为他把曾经给考生做的辅导化作了一道试题[00:39:46]

那就对那些没有接受他辅导的学生造成了不公[00:39:52]

再说了[00:39:58]

考试前接受考前辅导[00:39:59]

这在制度上也是存在缺失的[00:40:01]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学者[00:40:05]

因为失误和制度的缺失造成他[00:40:07]

54 岁叫愤恨而死[00:40:12]

那么大明王朝还发生什么案件[00:40:15]

我们以后再讲[00: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