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发
  • 反馈

《《百家讲坛》 20151109 向古人学家教 1 孔子的育儿经》歌词


歌曲: 《百家讲坛》 20151109 向古人学家教 1 孔子的育儿经

所属专辑:百家讲坛(2013-2016)

歌手: 百家讲坛

时长: 39:39

播放 下载lrc歌词 下载纯文本歌词

《百家讲坛》 20151109 向古人学家教 1 孔子的育儿经

本字幕由天琴实验室独家AI技术生成[00:00:00]

孔子医生有弟子3000贤者72 [00:00:04]

那么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00:00:08]

对于自己的儿子又是如何施教的[00:00:10]

敬请关注[00:00:13]

向古人学家教只孔子的育儿经[00:00:14]

[00:00:27]

公元前551年[00:00:35]

孔子出生于鲁国[00:00:37]

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00:00:38]

孔子两岁时[00:00:41]

父亲就去世了[00:00:42]

他是由母亲抚养长大[00:00:44]

孔子在20岁的时候出任鲁国小官[00:00:46]

由于他一直努力读书[00:00:50]

学问也越来越渊博[00:00:52]

尽管孔子对于改进社会秩序颇有见地[00:00:54]

然而鲁国的国君对于他的劝告却置之不理[00:00:58]

从此[00:01:03]

孔子决定通过教学传播他的思想[00:01:03]

自孔子30岁起到他72 岁去世[00:01:07]

他的学生约有3000名[00:01:11]

其中有72 位后来成为有名的学者[00:01:13]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被广泛传播[00:01:16]

影响深远[00:01:20]

因此[00:01:21]

孔子也被后世称为孔圣[00:01:22]

孔子20岁的时候得有一子[00:01:25]

取名为孔鲤[00:01:28]

字伯鱼[00:01:29]

那么[00:01:31]

作为一代教育家[00:01:31]

孔子对于自己的孩子是如何施教的呢[00:01:32]

对于当今的父母来说[00:01:36]

孔子育儿又有哪些可以借鉴之处呢[00:01:38]

百家讲坛特邀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志军先生[00:01:41]

与我们一起谈古今说家教[00:01:45]

向古人学家教[00:01:49]

第一集[00:01:50]

孔子的育儿经[00:01:51]

关于孔子啊[00:01:54]

我想很多人应该说是既熟悉但是又陌生[00:01:55]

为什么这么说呢[00:02:00]

我觉得呀[00:02:02]

很多中国人心目中的孔子呢[00:02:03]

可能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的[00:02:07]

那么可能1000个中国人心目中啊[00:02:11]

也有1000个孔子[00:02:14]

有人说呢[00:02:16]

孔子是教育家[00:02:17]

有人说他是思想家[00:02:19]

还有人说他是哲学家[00:02:21]

有人说他是政治家[00:02:22]

等等等等[00:02:23]

其实在我看来啊[00:02:25]

孔子就是一个怀着永恒的乡愁[00:02:27]

不断寻找并且努力重构已经失落的精神家园的人[00:02:30]

那么在讲述孔子的家庭教育经验和智慧之前呢[00:02:37]

我想简单的用几个关键词跟观众朋友呢一起来分享一下我对孔子的观察[00:02:43]

那么观察孔子或者说解读孔子呢[00:02:51]

在我看来[00:02:54]

至少可以用以下五个关键词[00:02:54]

那么关键词之一呢[00:02:57]

就是乡愁[00:02:58]

一提到乡愁呢[00:03:00]

肯定有朋友就会想到台湾著名诗人啊余光中先生那首很有名的诗[00:03:01]

那么在于先生那里呢[00:03:06]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00:03:08]

我在这头[00:03:11]

母亲在那一头[00:03:12]

那么[00:03:13]

在孔子那里[00:03:14]

他老人家的乡愁是什么呢[00:03:15]

孔子的乡愁啊[00:03:17]

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礼崩乐坏[00:03:19]

或者套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呢[00:03:21]

就是现实生活中地故乡呢[00:03:24]

已经不是想象中的故乡那样的模样[00:03:26]

所以就由此阿引发无端愁绪[00:03:30]

那么解读孔子的第二个关键词呢[00:03:33]

是永恒[00:03:35]

这里所说的永恒啊G 是指一种行为[00:03:37]

也是一种精神[00:03:40]

还是只这个这种精神呢[00:03:41]

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这种优秀传统文化[00:03:44]

这个奠基作用[00:03:48]

这个持续作用的影响[00:03:50]

那么解读孔子的第三个关键词呢[00:03:53]

我觉得是精神家园[00:03:55]

有些人认为啊[00:03:56]

说精神家园呢[00:03:58]

顾名思义是指存在于精神世界[00:03:59]

但是在孔子那里[00:04:02]

我认为啊[00:04:03]

他理想中的精神家园呢[00:04:03]

是曾经存在过的[00:04:05]

就是曾经一度存在于西周的早期[00:04:07]

在内左精神家园里呢[00:04:11]

有孔子心仪已久的精神导师[00:04:13]

也就是周公[00:04:15]

还有文王与武王[00:04:17]

有这些精神导师们殚精竭虑所做的顶层设计产生的制度[00:04:19]

和文化[00:04:25]

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这个周礼和郁郁乎文哉[00:04:26]

那么解读孔子的第四个关键词啊[00:04:31]

我觉得是结构[00:04:33]

结构呢[00:04:36]

往往人们和颠覆连在一起[00:04:37]

应当说[00:04:40]

孔子的一生[00:04:40]

阿阿相当长的一段时间[00:04:41]

都在为结构乃至颠覆他所认为的那种不理想的那种现实呢[00:04:44]

而不懈努力和奋斗[00:04:50]

那么解读孔子的第五个关键词呢[00:04:52]

我觉得就是重构[00:04:55]

孔子呢[00:04:57]

他不但要破坏一个旧世界[00:04:58]

而且呢[00:05:02]

他终其一生都在努力的想要建设一个新世界[00:05:03]

为了建设这个理想中的新世界[00:05:07]

或者叫精神家园[00:05:10]

那孔子应当说不洗撇家舍业[00:05:11]

背井离乡[00:05:14]

周游列国[00:05:15]

那么在结构和重构这个过程中呢[00:05:16]

孔子呢[00:05:21]

应当说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00:05:22]

这个抓手呢[00:05:25]

就是教育[00:05:26]

那么在对别人家的子弟所进行这个他组织的教育的这个过程中[00:05:27]

孔子有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过家庭教育呢[00:05:35]

我想这这一点呢[00:05:39]

不仅仅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00:05:40]

这个所感兴趣的问题[00:05:44]

一度呢也是引发了孔子的弟子[00:05:46]

的关注[00:05:51]

[00:05:52]

论语啊G 4 篇里边就提到了[00:05:53]

[00:05:57]

这样一件事儿是一段话[00:05:57]

尝独立[00:06:00]

鲤趋而过庭[00:06:02]

[00:06:03]

学诗乎[00:06:05]

对约会也[00:06:06]

不学诗[00:06:08]

无以言[00:06:08]

鲤退而学诗[00:06:09]

他日又独立[00:06:11]

里去而过庭曰[00:06:13]

学礼乎[00:06:15]

对曰[00:06:17]

未也[00:06:17]

不学礼无以立鲤[00:06:18]

退而学礼啊[00:06:20]

我下边儿这个分开呢[00:06:21]

跟大家来展开阐述一下其实[00:06:23]

可以分成这么几部分[00:06:27]

第一部分呢[00:06:29]

就是谈到学诗[00:06:30]

就是这里的诗呢是指诗经[00:06:32]

孔子的那句名言叫不学诗[00:06:35]

无以言[00:06:38]

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00:06:39]

乃至呢在整个漫长的这个中国古代社会[00:06:42]

诗经呢[00:06:46]

至少具有以下这么几方面的这种功能[00:06:47]

第一个呢[00:06:51]

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宅体[00:06:52]

大家都知道啊[00:06:56]

一种优秀文化[00:06:57]

他要想薪火相传[00:07:00]

绵绵不绝呢[00:07:03]

肯定需要一定的宅体的[00:07:04]

那么在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发明D 古代2000多年以前那个时代啊[00:07:07]

连纸张[00:07:14]

我们今天都很习以为常的纸张[00:07:15]

那个时代都没有[00:07:18]

那么在那个时代想要传承优秀文化[00:07:20]

可能啊[00:07:24]

朗朗上口的诗歌呢[00:07:25]

就成为首选[00:07:27]

甚至是不二之选[00:07:29]

这是诗经的第一个功能[00:07:30]

那么第二个功能呢[00:07:32]

我觉得就是贵族子弟啊[00:07:34]

学习文化和知识的教材[00:07:36]

我记得周礼阿[00:07:39]

周礼春官上有这样的话说大师乐以乐语教国子听到讽诵言语[00:07:40]

什么意思呢[00:07:48]

大意就是说呀[00:07:49]

在春秋时代呢[00:07:50]

[00:07:52]

有这样一个官儿[00:07:52]

叫一种官职较大[00:07:53]

四月这样的人呢[00:07:55]

他教国子是贵族子弟教[00:07:57]

贵族子弟学[00:08:00]

用什么来做教材呢[00:08:02]

是以粤语[00:08:03]

粤语是什么呢[00:08:05]

就是配了这个音乐的那种歌词[00:08:06]

那种歌词啊[00:08:10]

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00:08:11]

通常所说的诗歌[00:08:13]

其实诗经大家都知道[00:08:15]

风雅颂三大部分[00:08:16]

这个雅和颂呢[00:08:18]

很多其实都是配乐的这种歌词[00:08:20]

所以呢[00:08:23]

在那个时代[00:08:23]

如果一个贵族子弟想要学习文化的话[00:08:25]

可能啊[00:08:29]

诗经是首选[00:08:30]

甚至是不二之选[00:08:32]

就作为教材来说[00:08:34]

那么诗经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呢[00:08:36]

他的第三个功用啊[00:08:39]

是相关认同的一种抓手[00:08:40]

大家都知道[00:08:44]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保持凝聚力啊[00:08:45]

就需要一个东西[00:08:48]

这个东西叫什么[00:08:50]

就叫认同感[00:08:51]

那么我们这里所说的认同啊G 指政治上的认同[00:08:53]

也只文化上的认同[00:08:58]

诗经[00:09:00]

刚才我已经说了[00:09:01]

由三大部分组成[00:09:02]

其中有一大部分教风[00:09:04]

所谓风啊就是[00:09:06]

周王朝旗下的各个诸侯国的民歌[00:09:08]

在那个鸡犬之声相闻[00:09:13]

小国寡民[00:09:16]

人民老死不相往来的那个时代啊[00:09:17]

把本来这个沟通起来非常不方便的别的诸侯国的民歌进行跨国传播和传唱[00:09:20]

所以诗经啊[00:09:30]

应当说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00:09:32]

他是促进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一种[00:09:36]

抓手[00:09:41]

那么诗经的第四个功用呢[00:09:42]

我觉得就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00:09:45]

我想前些年啊[00:09:51]

有些人曾经一度把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00:09:54]

特别是某些发达国家的语言[00:09:59]

当成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00:10:02]

那么同样的道理呢[00:10:06]

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呢[00:10:07]

对诗经的熟悉和熟练运用[00:10:10]

其实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00:10:13]

我记得这个汉代D 班固啊[00:10:16]

在汉书艺文字里边儿说过这样的话[00:10:19]

他说这个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00:10:21]

长椅威严[00:10:24]

香港当一让[00:10:26]

知识必称师以寓其志[00:10:27]

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也[00:10:30]

这话意思就是说[00:10:36]

在春秋时代呢[00:10:37]

这个有身份的人啊[00:10:38]

他们互相交往之间呢[00:10:40]

常常是要吟诵诗经的[00:10:43]

是不是能够熟练地吟诵诗经[00:10:45]

就像现在有些场合是不是能够熟练的运用某些外语一样[00:10:48]

是一种而观盛衰圆的这个观察的一个指标[00:10:52]

那么诗经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呢[00:10:57]

还有一个功能[00:11:00]

就是第五个功能呢[00:11:00]

就是高层交往的工具[00:11:02]

这个在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呢[00:11:04]

应当说阿[00:11:07]

有身份有地位的人[00:11:09]

他们所运用的话语体系呢[00:11:11]

和一般的属民百姓所运用的话语体系呢[00:11:14]

还是存有一定的差别的[00:11:17]

换句话说呢[00:11:20]

高层之间交往呢[00:11:20]

它有一套比较独特的这个话语体系[00:11:22]

ER 诗经呢[00:11:26]

就是这套比较独特的话语体系里边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00:11:27]

那么正是因为阿诗经有这么多的这个公用[00:11:31]

所以孔子呢[00:11:35]

才跟他的儿子说说你一定好好学诗经[00:11:37]

不学一诗经啊[00:11:41]

你肯定就说不好话了[00:11:42]

那么我想这个不学诗无以言啊[00:11:45]

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父母呢[00:11:48]

我想至少有这么几点启示吧[00:11:51]

第一点启示啊[00:11:54]

就是我们一定要努力的避免啊[00:11:55]

这个文化传承过程中[00:12:00]

D 数点忘祖的行为[00:12:02]

要特别注意自己孩子在精神食粮营养吸取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的这种偏食的行为[00:12:04]

我们都知道啊[00:12:17]

一种文化[00:12:19]

它实际上是一种[00:12:21]

如果很悠久的话[00:12:23]

他已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了[00:12:24]

融化到这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的这个血液中[00:12:27]

成为一种下意识或者潜意识[00:12:32]

他实际上啊[00:12:35]

就是这个民族的一份子[00:12:36]

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份子的一个区别上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标志[00:12:38]

也是一个民族啊[00:12:44]

他D 成员赢得其他民族成员这个相应地尊敬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和前提[00:12:46]

在现实生活中啊[00:12:57]

我们这个经常会发现[00:12:58]

有些人就是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呢[00:13:00]

所知甚少[00:13:06]

甚至一无所知[00:13:07]

这个我就不由想到了[00:13:10]

春秋时代有一个叫集团的人[00:13:11]

这个人呢[00:13:14]

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这个[00:13:15]

名字[00:13:19]

[00:13:21]

说起来这个非常遗憾[00:13:21]

就是因为他连自己老祖宗啊[00:13:24]

曾经做过的一些东西都不知道[00:13:27]

所以后来由他D 这件事儿呢[00:13:30]

这个衍生出一个成语叫数典忘祖[00:13:34]

那么数典忘祖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这种遗忘的这种行为[00:13:38]

这种对传统的遗忘啊[00:13:45]

我觉得也有有意和无意之分[00:13:47]

那么后者呢[00:13:51]

实际上是一种乃不知有汉[00:13:52]

无论魏晋[00:13:54]

陶渊明的话说[00:13:56]

那么前者是什么呢[00:13:57]

前者就是视而不见[00:13:59]

听而不闻[00:14:00]

如果说后者还只是知识储备的问题的话[00:14:01]

那么前者呢[00:14:05]

往往就是一个态度问题[00:14:06]

这个我注意到啊[00:14:08]

这个最近这一些年[00:14:10]

有一些这个大学[00:14:13]

理工科大学的学生[00:14:15]

甚至有一些刚刚上了高中[00:14:17]

刚刚分完文理科[00:14:20]

选择理科作为自己攻读方向的高中生[00:14:22]

竟然不知道宋朝和唐朝哪个在前边儿[00:14:25]

然后也不知道类似诸如这个静夜思作者是谁这样其实应当具备的这个古古代典籍文化的知识呢[00:14:29]

都不具备[00:14:40]

那么说到这儿呢[00:14:43]

我们就不由得反思了[00:14:44]

就说这个板子啊[00:14:47]

究竟应该打到谁的身上[00:14:49]

我觉得把板子都打到孩子们的身上呢[00:14:51]

肯定是不够的[00:14:54]

所以说到这儿呢[00:14:56]

我就想不由得这个想起啊我们的一些前辈们[00:14:57]

前辈的医学学者[00:15:02]

他们不无论是学文还是学理[00:15:03]

其实对于传统文化[00:15:06]

特别是传统典籍文化的这种熟悉和熟练运用呢[00:15:08]

确实是让我们后人啊感到非常惭愧的[00:15:12]

比如说大家都很熟悉的李四光和竺可桢[00:15:17]

很多人都知道他们是著名的科学家[00:15:20]

但是有一些朋友可能并不一定知道[00:15:22]

他们的古典诗词呢[00:15:25]

其实修养是非常深厚的[00:15:27]

可以说他们两位都写得一手好的古典诗词[00:15:29]

很多家长啊[00:15:33]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呢[00:15:34]

都非常关注[00:15:36]

注意他是不是偏食是吧[00:15:37]

要要做到这个营养均衡[00:15:39]

那么我给你们忠告和建议[00:15:42]

一定要项关注物质食粮营养这个补充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的偏食现象[00:15:44]

一样关注孩子精神食粮[00:15:51]

精神养蜂这个吸纳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的偏食现象[00:15:53]

这种偏食啊[00:15:59]

我觉得是非常不应该的[00:16:00]

那么当父母的应当怎么做呢[00:16:02]

我想就应当自身呢这个率先垂范[00:16:05]

缺什么补什么[00:16:08]

如果你自己可能缺乏这个应有的传统文化的储备[00:16:10]

那么呢[00:16:16]

你就应该想方设法的尽快补上这个短板[00:16:17]

然后在此基础上啊[00:16:21]

才能够和孩子一起成长[00:16:23]

这是不学诗无以言给我们的第一点启示[00:16:27]

那么[00:16:31]

不学诗无以言啊[00:16:32]

给我们的第二点启示就是与有水平、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对话的这种能力啊[00:16:33]

孔子不是说不学诗无以言嘛[00:16:41]

这种能力呢[00:16:43]

我讲不是天生就有的[00:16:44]

那么精神财富的传承呢[00:16:47]

和物质财富的传承是有很大不同的[00:16:49]

什么意思呢[00:16:53]

我稍微展开说一下[00:16:54]

这个知识的获取呢[00:16:56]

是不可能有什么[00:16:58]

这个人一生下来头脑里就像我们买一台电脑[00:17:01]

别人就给你装好了相关的软件[00:17:07]

是的[00:17:09]

这个买电脑还有裸机和装上软件之分呢[00:17:10]

一个人呢肯定呃[00:17:15]

他的知识呢[00:17:17]

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00:17:18]

[00:17:21]

刚才我们讲的那个故事里边[00:17:21]

这个孔子的儿子应当说呢[00:17:23]

那叫圣人之子[00:17:26]

连圣人之子要想获得后天的这个知识呢[00:17:28]

都要需要后天的努力[00:17:32]

那么我们这些凡夫俗子[00:17:34]

我觉得就更不应该存什么幻想了[00:17:36]

有些朋友可能会[00:17:40]

跟我说呀[00:17:42]

说这个孔子曾经把人分成三类[00:17:43]

叫生而知之[00:17:47]

学而知之和困而知之[00:17:49]

但是我告诉是有这种观点的观众朋友[00:17:50]

孔子虽然把人分成三类[00:17:53]

但是他自己呢[00:17:55]

连他自己都认为说我非生而知之者[00:17:56]

什么意思呢[00:18:00]

就是孔子是大家都认可的[00:18:01]

这个几千年就出了一位是吧[00:18:03]

他连自己都认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00:18:06]

那我想我们这些人呢[00:18:09]

就自己好好想一想是吧[00:18:11]

应该怎么做[00:18:14]

这个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传承啊[00:18:16]

是有很大不同的[00:18:19]

有什么不同呢[00:18:20]

物质财富其实可以通过赠与的方式来进行的[00:18:22]

来达成的是吧[00:18:25]

那个父亲有万贯家财[00:18:27]

可以通过遗嘱啊[00:18:29]

或者是写一纸文书啊[00:18:30]

就把这万贯家财都转赠给孩子了[00:18:32]

孩子不需要通过努力就获得了[00:18:35]

那么精神财富能行吗[00:18:37]

你看到哪个大学教授说我把我这个满腔只是一脑袋学问[00:18:39]

我都写一张纸条就转给我的儿子了[00:18:43]

精神财富D 获得啊[00:18:47]

一定通过后天自己的努力[00:18:49]

这一点我想家长朋友一定要跟自己的孩子讲清楚[00:18:52]

那么不学诗无以言的给我们的第三点启示啊[00:18:58]

我觉得就是这个[00:19:02]

对话能力啊[00:19:05]

源于听话能力[00:19:07]

什么意思[00:19:09]

就是你想要跟别人对话[00:19:09]

首先要能够听懂别人说的话[00:19:12]

要努力[00:19:17]

使自己的孩子啊[00:19:18]

或者是自己的晚辈呢[00:19:20]

避免成为一种新的文盲[00:19:22]

什么意思呢[00:19:26]

有的人一提到文盲啊[00:19:27]

就觉得说是不认字的人才叫文盲[00:19:28]

其实还有一种文盲[00:19:31]

就是每个字他都认识[00:19:33]

但这些字组合在一起[00:19:36]

连成一句话呢[00:19:37]

你不一定能够听懂[00:19:38]

大家不信呢[00:19:41]

为大家讲一个历史上的一个故事[00:19:42]

这个据宋史寇准传记载[00:19:45]

寇准这个人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00:19:47]

很多影视剧里边它都是一个正面形象[00:19:50]

很诙谐很幽默是吧[00:19:53]

但是这个人啊[00:19:55]

情商很高[00:19:57]

在学术水平上啊[00:19:59]

不行[00:20:01]

他有一个朋友叫张勇[00:20:02]

这个[00:20:05]

这两个人呢[00:20:06]

应当说是无话不谈[00:20:06]

但是后来呢[00:20:08]

他们两个就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做官[00:20:10]

寇准一直官至宰相[00:20:13]

张勇这个时候是在成都[00:20:15]

这个寇准即将拜相的这个消息传到成都之后啊[00:20:18]

张勇说了一句话[00:20:23]

说什么呢[00:20:24]

说这个扣工钱才可惜[00:20:25]

学识不足[00:20:28]

这话你没传到寇准耳朵里[00:20:29]

但是很凑巧[00:20:32]

不久呢[00:20:33]

张勇就到经常办事儿就碰到寇准了[00:20:34]

两个人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00:20:37]

之后呢[00:20:40]

就告别了[00:20:40]

临别之前呢[00:20:41]

这个寇准就问这个好朋友[00:20:42]

张勇说要走了[00:20:44]

何以教准说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00:20:46]

这张勇说[00:20:49]

该说的话都跟你说了[00:20:50]

你也没听明白是吧[00:20:51]

我再跟你说一句吧[00:20:52]

就很缓慢的跟他说了一句话说霍光传不可不读[00:20:54]

这话如果一般的人[00:21:01]

就是说没往别处想的人[00:21:04]

肯定会觉得这个[00:21:06]

张勇[00:21:08]

是不是跟寇准推荐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啊[00:21:09]

不是[00:21:13]

这个霍光传呢[00:21:14]

是汉书里边的一篇文章[00:21:15]

寇准[00:21:18]

当时其实也没听明白[00:21:18]

但是老朋友说了[00:21:21]

他就很恭敬[00:21:22]

说我回去一定找来读一下[00:21:23]

结果回去他就把这个汉书霍光传找来[00:21:25]

翻来调去看[00:21:27]

也没想明白[00:21:29]

老朋友临别之前就说[00:21:30]

这几个字什么意思[00:21:31]

后来翻到这篇文章[00:21:34]

里边有一句话叫光不学无术[00:21:36]

各种异响啊[00:21:40]

这是[00:21:42]

再说我呢[00:21:42]

其实它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00:21:43]

就是说这个有的时候啊[00:21:45]

即使像寇准那样的那么聪明的人都能当到宰相了[00:21:47]

那肯定该多聪明了[00:21:51]

是吧[00:21:52]

他的好朋友说的话他都听不懂[00:21:54]

所以这个[00:21:56]

要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呀[00:21:58]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00:22:00]

所以你别以为你认字儿了[00:22:02]

你就不是文盲[00:22:04]

所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00:22:06]

我觉得呢[00:22:07]

当家长的有哪些启示呢[00:22:08]

就应当这个告诉自己孩子啊[00:22:11]

就是说[00:22:14]

别人所说的话呀[00:22:16]

可能是有言外之意的[00:22:18]

这是第一点[00:22:20]

那么第二点呢[00:22:21]

要特别告诉孩子掌握这个必要的古典文化[00:22:23]

特别是典籍文化[00:22:28]

乃是阿这个读懂或者听懂别人所说的言外之意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00:22:3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00:22:39]

饱读圣贤书的孔子认为诗经是一个好的教化工具[00:22:42]

不学诗[00:22:47]

无以言足以概括这本书的巨大意义[00:22:48]

而与诗经相提并论的便是不学礼[00:22:52]

无以立中提及的Li Li 是以周礼为代表[00:22:55]

记载了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等等[00:22:59]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00:23:06]

那么[00:23:07]

孔子让儿子孔鲤学习里又是出于怎样的考量[00:23:08]

不学礼[00:23:12]

无以立对于当今究竟有哪些现实意义呢[00:23:13]

那么刚才我说的那段对话里边还提到一句话叫不学礼无以立粥里[00:23:17]

或者说这个以周礼为代表的那个一整套[00:23:24]

礼仪文化呢[00:23:29]

他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00:23:31]

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呢[00:23:34]

至少有以下这么几点功用[00:23:35]

第一个公用的是什么呢[00:23:38]

就是身份证[00:23:39]

那么[00:23:41]

学礼、知礼、懂礼、守礼[00:23:42]

是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啊[00:23:44]

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呢[00:23:46]

这个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分野[00:23:49]

有一句话叫礼不下庶人[00:23:55]

刑不上大夫[00:23:57]

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00:23:58]

春秋时代一个很有名的思想家荀子呢[00:24:00]

他说过[00:24:02]

说人道莫不有辨[00:24:03]

辨莫大于分[00:24:06]

分莫大于礼[00:24:07]

记上也说过这样的话[00:24:09]

说礼者[00:24:10]

所以别同意[00:24:11]

实际上意思都是一个[00:24:13]

就是说里呢[00:24:14]

是一种身份证[00:24:16]

那么里的第二个功用呢[00:24:19]

是通行证[00:24:22]

平潮[00:24:25]

对于以周礼为代表的相关礼仪制度文化的那种熟悉和熟练运用[00:24:25]

那么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乃至中国古代呢[00:24:32]

应当说是可以做到[00:24:37]

畅通无阻的[00:24:39]

大家都很熟悉的[00:24:41]

孔融是孔子的后代[00:24:43]

这个人其实它并不仅仅在四岁的时候吃梨[00:24:46]

把大个的梨让给了他的哥哥[00:24:51]

他还有一件事儿其实很有名[00:24:53]

就他十岁那年啊[00:24:55]

跟着他D 家人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00:24:57]

然后呢[00:25:00]

想去一个叫李元礼的[00:25:02]

家里边儿做客Li [00:25:06]

原理是谁呢[00:25:07]

是当时D 和男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这个大名士[00:25:08]

然后他家的那个门槛是相当高的[00:25:14]

一个十岁的小孩儿想要跨过这个门槛[00:25:18]

那是很难的[00:25:23]

那孔融呢[00:25:25]

却一路横汤[00:25:27]

畅通无阻[00:25:29]

武器是什么呢[00:25:31]

就是[00:25:32]

他有四个字叫通家之好[00:25:34]

就运用了对于通家之好的这个礼仪的把握[00:25:36]

跟这个李元礼说[00:25:40]

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曾经是朋友关系[00:25:43]

我的祖先呢[00:25:48]

曾经向你的祖先请教过学问[00:25:49]

所以从这儿往下论呢[00:25:52]

咱们就是朋友[00:25:54]

就是所谓的通家之好[00:25:55]

你看看李这个作用还是通行证是吧[00:25:57]

那么里的第三个功用呢[00:26:01]

是什么呢[00:26:03]

是安居正[00:26:04]

今天这个时代呢[00:26:07]

可能小家庭比较流行[00:26:09]

但是在中国古代呢[00:26:12]

往往都是大家庭[00:26:13]

大家族一般是三世同堂[00:26:15]

甚至四世同堂[00:26:18]

最多的大观众朋友听说过几次同堂吗[00:26:19]

我告诉观众朋友是九世同堂[00:26:23]

九代[00:26:25]

[00:26:27]

这个呢[00:26:28]

是存在于唐朝初年[00:26:28]

唐高宗时代[00:26:31]

今天的山东寿张一带有一个张姓一家是九四同堂[00:26:32]

这个在即使在当时也是非常不容易了[00:26:39]

这个事情就传到了当时的皇帝唐高宗李治的耳朵里[00:26:42]

李治有一次到泰山[00:26:46]

这个G 泰山回来呢[00:26:48]

就路过这个[00:26:49]

这个张府[00:26:51]

然后就糟践这个张太公的这一家的这个家长就问他说别人家三室四室就已经很不容易了[00:26:52]

你们九世同堂[00:27:00]

而且还和和睦睦[00:27:01]

原因是什么呢[00:27:03]

这个张太公啊[00:27:05]

想了一想[00:27:06]

就接连写了很多个忍字[00:27:07]

这个忍啊[00:27:10]

实际上就是队里的一种使用[00:27:11]

就是所谓的军[00:27:15]

过去说叫君君臣臣[00:27:17]

父父子子[00:27:18]

在家里边就是父子[00:27:19]

就是当父亲呢[00:27:21]

像一个父亲[00:27:22]

当儿子要像一个儿子[00:27:22]

就是[00:27:24]

或者换句话说叫父慈子孝[00:27:25]

推而广之呢[00:27:28]

九世同堂呢[00:27:28]

其实也没有什么[00:27:29]

就是大家都严格的按照礼仪所规定的[00:27:31]

这个来做[00:27:35]

你想想这个礼是不是安居证[00:27:37]

那么里的第四个公用呢[00:27:40]

是上岗证[00:27:42]

在中国古代啊[00:27:45]

有一句话叫有理走遍天下[00:27:46]

无理寸步难行[00:27:48]

这里既可以是道理的理[00:27:49]

也可以是礼仪的礼[00:27:51]

孔子就说过[00:27:53]

说里啊是所以安上治民[00:27:54]

就孔子其实正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啊[00:27:59]

通过队里的熟练就熟悉和熟练运用把握[00:28:03]

[00:28:08]

然后呢[00:28:09]

得以授徒讲学[00:28:09]

开办民间教育[00:28:12]

给自己呢谋得了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饭碗的[00:28:15]

那么今天其实也同样是如此[00:28:19]

就是正正是由于阿里具有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几种功能[00:28:22]

所以孔子呢教育自己的儿子[00:28:28]

你不但要学诗经[00:28:31]

你还要学周礼[00:28:32]

你不学了这些以周礼为代表的这种制度文化呢[00:28:34]

那你可能在这个社会上啊[00:28:39]

就没法立足[00:28:41]

其实不学礼无以立啊[00:28:43]

这句话要追本溯源呢[00:28:45]

可能他的知识产权也不仅仅是属于孔子呢[00:28:47]

孔子同时代有一个人叫孟僖子[00:28:51]

他就说过类似的话[00:28:54]

而且她为了这个让自己的儿子阿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00:28:55]

临死之前专门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呢送到孔子那去学理[00:29:00]

所以由此可见啊这个礼的重要性[00:29:05]

那么里这么重要[00:29:09]

不学礼[00:29:11]

无以立[00:29:12]

给予今天的中国父母们哪些启示呢[00:29:13]

我想至少有这么几点[00:29:17]

第一点啊[00:29:19]

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只Li 就知道哩[00:29:20]

就要想方设法啊[00:29:25]

给孩子men 划定三种清单[00:29:28]

哪三种清单呢[00:29:32]

叫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00:29:34]

这都是套用我们现在最流行的话语体系来加以表述[00:29:39]

什么叫权力清单呢[00:29:44]

就是按照相关的礼仪[00:29:46]

当然[00:29:49]

这个礼是随时代变化的啊[00:29:49]

就按照当下的礼仪[00:29:51]

告诉自己的孩子[00:29:53]

自己的晚辈[00:29:55]

你都享有哪些权利[00:29:56]

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00:29:59]

那么其次呢[00:30:01]

什么叫责任清单呢[00:30:03]

大家都知道[00:30:06]

权利、责任和义务[00:30:07]

他不能是分割独立的[00:30:10]

是相辅相成的[00:30:12]

享有一定的权利[00:30:14]

就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00:30:15]

那么当家长的就应当告诉自己的孩子或者晚辈呢[00:30:17]

什么呢[00:30:21]

就是按照相关的法律或者道德要求[00:30:22]

你应当给这个家庭和这个社会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00:30:25]

这个我觉得也是一个织里的一个前提条件[00:30:30]

那么第三个清单呢[00:30:34]

叫做负面清单[00:30:35]

所谓负面清单呢[00:30:37]

就是告诉自己的晚辈啊[00:30:38]

或者孩子什么呢[00:30:39]

就是你不能做什么[00:30:41]

按照现有的法律或者道德的这个要求[00:30:43]

对于最后这一点[00:30:47]

我特别想加以强调[00:30:49]

据我观察呀[00:30:51]

这个礼仪教育呢[00:30:53]

往往是告诉被教育对象[00:30:55]

不能干什么开始[00:30:58]

这一点其实很有意思[00:31:01]

可能有些孩子或者这个未成年人啊[00:31:04]

这个一开始听到不能干什么呢[00:31:09]

可能会顾此失彼[00:31:11]

甚至畏手畏脚[00:31:13]

但是没关系[00:31:15]

时间长了呢[00:31:16]

可能他就会知道[00:31:17]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这种道理[00:31:19]

刚才我说的这三种清单啊[00:31:25]

都是现代的语言[00:31:28]

那么古代古人是怎么做的[00:31:30]

古人那里是没有所谓的这个这种权力清单[00:31:32]

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这种说法的[00:31:35]

但是呢[00:31:38]

古人也很聪明[00:31:38]

他们一般会采取那种朗朗上口的那种文章啊[00:31:40]

或者书籍的那种方式呢[00:31:45]

把一些不能够做和能做的东西呢[00:31:47]

就告诉给这个受教育对象[00:31:50]

比如说大家都很熟悉的弟子规[00:31:53]

大家都很熟悉的了凡四训[00:31:56]

包括三字经[00:31:58]

其实都是[00:31:59]

从各个角度告诉孩子[00:32:01]

哪些是你的权利[00:32:02]

哪些是你的责任[00:32:04]

哪些是你的义务[00:32:05]

哪些能做[00:32:06]

哪些不能做[00:32:07]

我觉得这一点呢[00:32:08]

应当说孔子他老人家当年就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00:32:09]

这是不学礼无以立的这个第一个启示[00:32:13]

那么第二个启示呢[00:32:17]

就是要告诉自己的孩子啊[00:32:19]

这个良好的养成教育[00:32:21]

或者说队里地熟悉和熟练运用啊[00:32:24]

是你在一个文明社会里边儿诗意地生活[00:32:28]

挥洒自如地生活的一个基础和前提[00:32:31]

大家都很熟悉的周恩来总理是吧[00:32:35]

大家都非常折服于他在国际外交场合是吧[00:32:38]

这个挥洒自如[00:32:42]

即这个给国家这个争取了最大的这个国家利益[00:32:44]

同时呢[00:32:51]

也给与他交往的这个国外友好人士啊[00:32:52]

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00:32:56]

周总理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00:32:58]

我想就是本身啊[00:33:00]

他对于这个国际外交场合[00:33:02]

这个这种[00:33:06]

度的把握[00:33:08]

这个度的把握呢[00:33:09]

实际上就是队里的熟悉和熟练运用[00:33:10]

反观现实生活中啊[00:33:14]

我们也经常会发现[00:33:16]

有些人呢[00:33:19]

可能终其一生呢[00:33:19]

都在努力想搞好与别人的关系[00:33:21]

但先有所成[00:33:24]

有些人却如鱼得水[00:33:26]

这个是什么原因呢[00:33:29]

据我的观察呢[00:33:30]

这个也不排除啊[00:33:32]

就是说四处碰壁的[00:33:34]

呃这样的这个行为主体啊[00:33:36]

可能是缺乏对于里的这种熟练把握[00:33:38]

我觉得啊[00:33:42]

我们今天的家长朋友、观众朋友在教育自己这个孩子[00:33:44]

这个过程中啊[00:33:51]

就要告诉自己的孩子[00:33:52]

如果想要在这个社会上更好的生活[00:33:54]

获得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00:33:57]

那么[00:34:00]

除了熟悉我们刚才所说的那三种清单以外[00:34:02]

就要能够娴熟的运用相关的礼仪[00:34:05]

给你规定的这些权利[00:34:09]

那么不学礼无以立啊[00:34:11]

给我们的第三点启示[00:34:13]

就是对子女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呢[00:34:15]

当家长的[00:34:18]

就是当父母的[00:34:19]

一定要率先垂范这个身体力行这个理呀[00:34:20]

我觉得G 需要言传[00:34:25]

更需要身教[00:34:27]

我们以前经常说[00:34:30]

一个人说一套做一套呢[00:34:31]

把这样的人叫做言语上的巨人[00:34:33]

行动上的矮子[00:34:35]

这样的人呢[00:34:37]

其实在社会上如果时间长的话[00:34:37]

就习惯成自然了[00:34:40]

忍不住到家里边跟子女[00:34:42]

跟孩子进行家庭教育[00:34:45]

这个日常相处的时候也这样[00:34:47]

这样做其实是非常不好的[00:34:49]

这个有的时候你说1000道1万啊[00:34:52]

不如你率先垂范的做一件事儿[00:34:54]

我们也经常发现有很多当家长的这个要求自己的孩子[00:34:57]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说不能随地吐痰[00:35:02]

结果刚刚说完[00:35:05]

一转眼他就造土不误[00:35:06]

我想这样的家长啊[00:35:09]

如果你不能做到身教的话[00:35:10]

那么言教呢[00:35:12]

其实我觉得是没有什么意义的[00:35:13]

孔子教育儿子是从读书识礼开始的[00:35:16]

在他看来[00:35:20]

诗经中的文章多半是与修身齐家有关[00:35:21]

李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00:35:25]

离开这些人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生活[00:35:28]

他的这种中得到的教育方法及后世称位的诗礼传家[00:35:32]

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00:35:38]

在论语中啊[00:35:41]

除了论语G 4 篇以外呢[00:35:42]

还有一处叫论语阳货篇[00:35:45]

这个里边也提到过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所进行的另外一次[00:35:48]

[00:35:54]

家庭教育呃[00:35:54]

这段话D 这个原文记载是这样的[00:35:57]

只谓伯鱼曰[00:35:59]

汝为周南少男[00:36:01]

宜乎人[00:36:02]

而不为周南少男骑游正墙面而立也[00:36:04]

这段话呀[00:36:08]

这个虚词比较多[00:36:09]

但是意思非常简单[00:36:10]

就是说孔子跟儿子说啊[00:36:12]

说你有没有研读过周南和少男[00:36:14]

这是诗经里边的两个篇章[00:36:17]

说你有没有研读过周南和少男[00:36:20]

说一个人啊[00:36:22]

如果不好好研读周南和少男[00:36:23]

那就好比什么呢[00:36:26]

好比正好面对着一堵墙[00:36:27]

在那儿站着[00:36:29]

这段话其实如果不了解周南和少男呢[00:36:31]

就是我刚才所说的[00:36:35]

那可能就是听起来一头雾水[00:36:37]

那么宋代大儒朱熹老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呢[00:36:40]

[00:36:44]

一物无所见[00:36:45]

一步不可行[00:36:47]

就是面墙而立[00:36:49]

其实也非常好理解是吧[00:36:52]

你正对着一堵墙站着[00:36:54]

你肯定什么也看不见吗[00:36:56]

是吧[00:36:57]

然后呢[00:36:58]

你一步也迈不开[00:36:59]

那么它的深层含义就是什么呢[00:37:00]

就是周南和少男啊[00:37:02]

是诗经里边风雅颂里边儿风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00:37:04]

主要是说的是记载的是西周初年的一些这个风土人情[00:37:09]

就当时的这个民间的风土人情[00:37:15]

风土人情或者叫[00:37:18]

民间文化[00:37:20]

那么这个民间文化呢[00:37:22]

是孔子所向往的精神家园里边儿那种非常理想的这个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00:37:23]

孔子呢[00:37:32]

爱屋及乌[00:37:33]

肯定会这个[00:37:34]

因为对西周初年这种理想的精神家园的热爱呢[00:37:36]

也连带着就认为周南和少男啊[00:37:42]

这两个篇章呢[00:37:46]

是非常重要的[00:37:47]

所以希望自己的儿子呢[00:37:48]

好好研读[00:37:50]

那么这段话呢[00:37:52]

我觉得给我们今天的家长朋友呢[00:37:53]

也至少有这么两点启示吧[00:37:57]

第一点启示呢[00:38:00]

就是要辩证地认识民间文化与经典文化之间的关系[00:38:01]

很多这个所谓的精英人士呢[00:38:08]

往往看不起民间文化[00:38:11]

其实殊不知我们今天所谓的许多所谓的经典文化[00:38:14]

它的源头往往都能在民间文化那里边找到它的影子[00:38:18]

比如说[00:38:23]

水浒、西游、红楼、三国今天是所谓经典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00:38:24]

其中至少有三不[00:38:31]

就除了红楼梦以外的那三部[00:38:32]

都是源于民间的话本[00:38:35]

就是那种民间文化[00:38:37]

那么刚才呢[00:38:39]

我们通过论语里边的两段话呀[00:38:40]

跟观众朋友一起分享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所进行的家庭教育[00:38:43]

应当说这个两段话[00:38:48]

这个实际上呢[00:38:50]

其中涉及到三个内容[00:38:51]

不学诗[00:38:54]

无以言是[00:38:54]

实际上是[00:38:55]

告诉自己的晚辈[00:38:57]

告诉自己的孩子[00:38:58]

要正确地对待典籍文化[00:39:00]

优秀的典籍文化[00:39:03]

那么不学礼无以立呢[00:39:05]

是告诉自己的孩子要正确的对待这个以周礼为代表的制度文化[00:39:07]

那么认真的研读周南和少男呢[00:39:13]

实际上是告诉自己的孩子要正确的对待优秀的民间文化[00:39:16]

有这三种文化垫底儿[00:39:22]

我想呢[00:39:25]

任何一个孩子都可能在这个社会上啊[00:39:26]

畅通无阻[00:39:30]

能够呢做到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00:39:32]

好很讲就是这样[00:39:37]

谢谢大家[00: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