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专辑:百家讲坛(2013-2016)
歌手: 百家讲坛
时长: 39:50
本字幕由天琴实验室独家AI技术生成[00:00:00]
改革历程度让他们文章对决[00:00:05]
如何才能以少胜多[00:00:08]
王荆公体自成一家[00:00:10]
诗风转变从何而来[00:00:12]
唐宋八大家直王安石第四季马上讲述[00:00:15]
嗯[00:00:28]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00:00:36]
王安石的散文成就有目共睹[00:00:38]
而他的著名文章也都跟当时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00:00:41]
或者是上书皇帝说变法[00:00:46]
或者是与反对派书信往来讲道理[00:00:48]
挥洒自如[00:00:52]
振聋发聩[00:00:53]
那么[00:00:55]
当王安石面对一代文豪司马光的书信讨伐时[00:00:55]
他如何才能以文笔取胜[00:00:59]
而在散文之外[00:01:02]
他的诗歌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00:01:03]
最后[00:01:06]
对于王安石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00:01:07]
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他[00:01:10]
哪家讲坛栏目邀请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继续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上部王安师第四集自成一家[00:01:14]
王金工作为政治家、改革家[00:01:25]
王安石因为熙宁变法[00:01:30]
不论在当时或者在身后[00:01:33]
都饱受非议[00:01:36]
不光正史是对他怀有这么大的偏见[00:01:38]
也许更是变本加厉[00:01:43]
可以说[00:01:46]
在王安石身后[00:01:47]
对他的评价基本上都是负面的[00:01:49]
但是[00:01:52]
对王安石的文章[00:01:54]
即使是反对者[00:01:56]
也深表叹服[00:01:59]
他的散文长则万言[00:02:02]
短则百字[00:02:05]
不拘成法[00:02:08]
奇崛峭拔[00:02:09]
振聋发聩[00:02:11]
利于唐宋八大家之列[00:02:12]
当之无愧[00:02:15]
他的诗歌[00:02:17]
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歌[00:02:18]
以卓然独立的风格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00:02:22]
叫网警工体[00:02:28]
下面我们先来讲讲完时的散文[00:02:31]
黄石市唐宋八大家之一[00:02:36]
唐宋八大家是一个散文[00:02:40]
流派的称呼[00:02:43]
唐宋八大家的主要成就都是在散文上[00:02:46]
古人的散文和我们今天的散文的概念不太一致[00:02:50]
古人的散文概念比较宽[00:02:55]
古人的散文概念是个什么概念呢[00:02:58]
就是诗歌[00:03:00]
韵文以外的文章都叫散文[00:03:02]
那么这么一来[00:03:06]
就包括行政公文[00:03:08]
各种应用文[00:03:11]
甚至于包括学术论文[00:03:12]
这些都叫做散文[00:03:15]
所以[00:03:18]
我们说的这个散文主要是指的广义的散文[00:03:19]
黄石这个散文中间[00:03:24]
最值得提出来的是他的文学思想[00:03:27]
顽石散文的文学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字[00:03:32]
叫经世致用[00:03:36]
经世致用的意思就是说[00:03:39]
文章必须要为现实服务[00:03:41]
文章一定要有现实的价值[00:03:44]
如果说文章仅仅是堆砌一些典故[00:03:47]
用了一些华美的磁灶[00:03:50]
然后呢[00:03:52]
搞出了那么一个小清新这样的文章[00:03:54]
王安石认为它毫无价值[00:03:57]
这就是王安石的文学思想[00:04:00]
所以王安石的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他的散文[00:04:03]
试论国事谈政务[00:04:09]
国师给政务是他散文中间非常重要的一块儿[00:04:13]
我们在第二季中间讲国王[00:04:19]
是两篇著名的散文[00:04:21]
一篇是仁宗朝上仁宗皇帝万言书[00:04:24]
也叫做上仁宗皇帝言诗书[00:04:30]
第二篇是神宗朝[00:04:33]
本朝百年无事扎子[00:04:36]
这两篇洋洋大观的散文是王安石散文的代表作[00:04:39]
这两篇文章是他散文的典范[00:04:46]
由于这些文章太长[00:04:51]
我们不便于在课堂上讲[00:04:53]
那我们在这里就举他一篇小文[00:04:55]
也就是中学课本里边经常选的答司马建议书[00:04:59]
做个例子[00:05:04]
看一看顽石的争论散文的特点是什么[00:05:05]
答司马建议书[00:05:10]
答[00:05:13]
是回答回复的意思[00:05:14]
司马建议是写给[00:05:16]
司马光[00:05:19]
司马光当时的身份是谏议大夫写给他的[00:05:20]
所以叫答司马建议书[00:05:25]
书就是信[00:05:27]
这封信的由来是1069年的二月[00:05:29]
王安石担任了右谏议大夫[00:05:33]
参知政事[00:05:36]
以后设置制置三司[00:05:37]
条例实施[00:05:39]
开始变法[00:05:40]
结果引起来了[00:05:42]
司马光的坚决反对[00:05:45]
当时王安石认为这个法的实行至少说了有三大好处[00:05:47]
第一[00:05:52]
因为这里面反反应最大的是青苗法[00:05:54]
青苗法呢[00:05:58]
是当时反对声浪最高的一个法律[00:05:59]
青苗法的内容概括简单来说是怎么回事儿呢[00:06:03]
就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00:06:07]
国家可以把国库里的粮食[00:06:09]
带给农民到秋天收了以后再还交多少的利息的20%的利息[00:06:14]
当然这个利息呢[00:06:21]
看起来相当高[00:06:22]
但是就当时来说这个利息[00:06:24]
还不算太重[00:06:27]
比一般的高利贷要轻[00:06:29]
而且呢[00:06:32]
可以救济百姓[00:06:33]
可以解决政府存粮的更新问题[00:06:35]
还可以增加财政收入[00:06:40]
所以[00:06:42]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间理财的重要法令[00:06:42]
但这个法令受到的反对J 激烈[00:06:49]
1070 年的春天[00:06:52]
王安石的朋友司马光以朋友的身份给王安石[00:06:56]
连续写了三封信[00:07:02]
要求废除青苗法[00:07:05]
第一封信写于2月26号[00:07:09]
这封信写了3000多字[00:07:12]
很长[00:07:14]
王安石对这封信字简单的做了个回复[00:07:15]
色光写得非常长[00:07:21]
弯十回得非常短[00:07:23]
这就好像两个拳击手[00:07:26]
一个拳击手重拳出击[00:07:28]
另一个拳击手没有接招[00:07:30]
只是轻轻的[00:07:33]
挡了一下[00:07:35]
就好像仪器重拳打在棉花上一样[00:07:36]
没有反响[00:07:39]
所以司马光很恼火[00:07:41]
3月3号司马光写的第二封信[00:07:43]
还是讲青苗法[00:07:48]
认为切换法不行[00:07:50]
王安石这个时候写了回信[00:07:53]
这个回信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答司马建议书[00:07:57]
这个答司马建议书[00:08:07]
王安石从司马光3000多字的第一封信中间[00:08:10]
抓了五个关键词[00:08:16]
景观生事[00:08:19]
争利巨剑[00:08:21]
天下怨谤这五个关键词逐一来驳斥[00:08:23]
黄石的驳斥很有特色[00:08:31]
这个特色在哪儿呢[00:08:33]
王迟一开始并没有立即展开驳斥[00:08:34]
而是首先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则[00:08:38]
这个原则就是名与实[00:08:43]
明何时是什么关系[00:08:46]
这个做法可以说是高屋建瓴[00:08:49]
因为名正则言顺[00:08:53]
言顺则事成[00:08:56]
这是儒家的一个观点[00:08:58]
也是司马光经常来信提到的问题[00:09:00]
但是由于司马光完事[00:09:04]
两个人的立场不同[00:09:06]
所以对名师的看法不一[00:09:07]
观石先抛开具体问题[00:09:10]
先讲了自己的名师的看法[00:09:13]
然后[00:09:16]
为变法证明[00:09:18]
从五个方面来证明第一点[00:09:20]
景观[00:09:24]
警官[00:09:26]
这个很好理解[00:09:27]
因为王安石主张设立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00:09:28]
制置三司条例施把中书门下[00:09:31]
把枢密院[00:09:35]
把三思他们的需要做的事情都集中到[00:09:36]
这个三四条丽斯来办[00:09:42]
这样的话[00:09:44]
他三四条丽斯呢[00:09:45]
就等于把中枢的权利[00:09:46]
疏密的权利[00:09:49]
三思的权利都给剥夺了[00:09:50]
所以司马光在写信的时候对这一点激烈反对[00:09:53]
王师[00:09:59]
就抓着第一点是不是景观[00:10:00]
来回答[00:10:04]
王石的回答原话这样说的[00:10:06]
他说[00:10:09]
我设立这种机构啊[00:10:09]
是受命于人[00:10:11]
主议法度[00:10:12]
而修之于朝廷[00:10:14]
以受制于有司[00:10:16]
不为侵官[00:10:18]
什么意思[00:10:20]
我这个下这些诏令[00:10:22]
首先是接受了皇帝的诏诏令[00:10:25]
然后在朝堂上进行修改[00:10:29]
再交给各级官吏去执行[00:10:33]
这叫警官吗[00:10:36]
这叫奉命行事[00:10:38]
这不教景观[00:10:40]
这是第一条驳斥[00:10:43]
第二条关于声势[00:10:44]
司马光说[00:10:48]
王安石派的官员到各地去检查新法的执行情况[00:10:49]
这个督查的本身[00:10:54]
是个生事多事了[00:10:56]
罗安师的博士说[00:10:59]
举先王之政[00:11:01]
以兴利除弊[00:11:03]
不卫生室[00:11:05]
我这叫什么呢[00:11:06]
我这叫[00:11:08]
拿先王做得好的办法[00:11:10]
我们今天来解决我们的问题[00:11:13]
这叫兴利除弊[00:11:16]
这不叫生事[00:11:18]
第三点[00:11:20]
关于力[00:11:21]
司马光指责王安石非常重要一点叫征地[00:11:23]
主要是针对青苗[00:11:28]
青苗法讲这个政立[00:11:29]
与民争利[00:11:31]
那么国家向老百姓征收利息争利[00:11:33]
保安室反驳[00:11:38]
为天下理财[00:11:39]
不为征利[00:11:41]
我这种做法是为天下理财[00:11:43]
为国家理财[00:11:46]
这不教征地[00:11:48]
第四条巨剑[00:11:50]
说那么多人反对[00:11:54]
王安石还要一意孤行[00:11:55]
非要坚持这样做[00:11:58]
这样做的办法等于说是拒绝了所有人的劝谏[00:12:00]
这也是王安石一大罪状[00:12:06]
王石的反驳三句话[00:12:08]
皮鞋说[00:12:12]
男人不会巨剑[00:12:14]
我反对那些邪说[00:12:18]
我也反对那些馋没之人[00:12:22]
这不叫巨剑[00:12:26]
就这些人本身就不对[00:12:27]
他们说的话也不对[00:12:30]
最后一点[00:12:32]
天下怨谤[00:12:33]
什么叫天下怨谤[00:12:35]
救天下的人都反对[00:12:36]
王安石对此作了这样的回答[00:12:39]
一般的人都习惯于苟且偷安[00:12:44]
士大夫们也都不在关心国事[00:12:49]
只希望能够讨好百姓[00:12:54]
讨好皇上[00:12:57]
皇上想改变这一点[00:12:59]
我呢[00:13:02]
又不自量力[00:13:03]
想帮助皇上实现这个目的[00:13:05]
那么众人为什么不反对呢[00:13:08]
众人的反对并不能证明[00:13:11]
我的变法有问题[00:13:15]
当年盘庚迁都的时候[00:13:18]
抱怨反对的不光是老百姓啊[00:13:22]
连官员都反对[00:13:24]
最终结果怎么样[00:13:27]
盘庚迁都是对的[00:13:29]
所以盘庚是考虑成书以后再去办[00:13:31]
所以看不到她有什么懊悔的地方[00:13:37]
这个答司马建议书[00:13:40]
只有300多个字[00:13:42]
就抓住了一个关键词里[00:13:45]
什么礼呢[00:13:49]
助上大有为[00:13:51]
这就是理[00:13:53]
我最大的里就是我要帮助皇上做点儿事儿[00:13:54]
这就是最大的所以[00:14:00]
淮安市这篇文章300多字[00:14:03]
把司马光第一封信3000多字剥得体无完肤[00:14:06]
所以这篇文章成为千古名文[00:14:12]
那一直到今天[00:14:15]
我们在中学课本还要学这篇文章[00:14:17]
把它作为一个驳论文的代表作[00:14:20]
就是因为这篇文章非常经典[00:14:22]
这个文章好在什么地方[00:14:25]
好在他的针对性特别强[00:14:27]
而且理足气盛[00:14:31]
逻辑谨严[00:14:35]
不知不慢[00:14:36]
所以这篇文章[00:14:38]
出来以后[00:14:41]
充分的体现了王安石[00:14:42]
坚定[00:14:45]
坚持坚守的态度和文风[00:14:47]
这种文风是王安石散文中间特有这种功夫[00:14:52]
这是我们讲了王安石的议论文[00:14:56]
政论文[00:14:59]
议论文[00:14:59]
完事还有一轮文章[00:15:00]
叫游记[00:15:02]
邮寄中间[00:15:04]
大家也非常熟悉的一篇游记叫游宝禅山记[00:15:06]
这篇文章写于公元1054年[00:15:12]
也就是王安石担任苏州通判的时候[00:15:15]
在苏州图案期满赴京的途中经过宝禅山[00:15:19]
和他的弟弟[00:15:25]
还有朋友一块儿游玩[00:15:26]
宝山山写了一篇游记[00:15:28]
这篇游记[00:15:31]
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篇游记[00:15:33]
我们可以拿这篇游记给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的小石潭记做一个比较[00:15:36]
柳宗元是一个游戏[00:15:45]
大家可以说中国散文游记的奠基者[00:15:46]
他的永州八记的小石潭记写的非常漂亮[00:15:52]
中学课本也选过[00:15:55]
如果我们把小石潭记和有宝山寄放在一块儿一比[00:15:57]
你就发现这两篇散文风格迥异[00:16:02]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以描写景物小石潭的景物为主[00:16:07]
换句话说[00:16:15]
他以再现自然风光为主[00:16:16]
我们把这种邮寄叫做在现行的游记[00:16:20]
那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主要是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主[00:16:25]
所以这种游记我们把它叫做表现型游记[00:16:36]
柳宗元的再现性邮寄给王安石的表现性游记[00:16:42]
这是中国古代游记的两大流派[00:16:47]
那么[00:16:52]
王安石的表现性游记[00:16:53]
有什么特色呢[00:16:56]
表现性游记最重要的不是作者侧重于去描写[00:16:58]
去再现自然风光[00:17:04]
再现自然风光[00:17:07]
就是在现行的要表达自己的主观见解[00:17:08]
这就是表现情[00:17:12]
在这片由宝山山地的这篇文章中间[00:17:16]
他通过游历[00:17:19]
他提出来一个观点[00:17:20]
他认为啊[00:17:22]
这个世界上在游历过程中间那个最奇特的景物[00:17:24]
往往在最艰难、最远的地方[00:17:29]
也是人们的足迹很难达到的地方[00:17:33]
所以[00:17:38]
不是有志的人走不到[00:17:39]
第二步是有利的人也不能达到有志有力[00:17:42]
但是没有物来帮助也达不到[00:17:48]
所以他认为[00:17:52]
只有智力物三者兼备的人才能达到那个游览的最佳的景点[00:17:54]
由此推论出来[00:18:03]
一个人在社会上要在医生中间[00:18:07]
在社会上要办成一点儿事儿[00:18:09]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00:18:11]
第一是治[00:18:13]
第二市立[00:18:15]
第三事物[00:18:16]
所以[00:18:18]
这篇游记的写法跟小石潭记完全不同[00:18:18]
这是王安石的散文[00:18:23]
所以[00:18:27]
他能够列入唐宋八大家[00:18:27]
绝非偶然[00:18:29]
我们前面讲过他的万言书[00:18:31]
讲过本朝百年[00:18:34]
无事扎子[00:18:36]
今天我们又讲过王安石的[00:18:37]
这个答司马建议书有宝山记这四篇散文[00:18:40]
足以表现出了王安石散文独特的风格[00:18:45]
也足以让王安石能够进入唐宋八大家的行列[00:18:50]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00:18:57]
不仅仅在散文创作上影响巨大[00:19:00]
他的诗歌创作也成就非凡[00:19:02]
作为一个在生活中不修边幅、缺乏情趣的改革家[00:19:06]
他早期的诗歌梳理枯燥、简练、瘦影儿[00:19:10]
到了晚年[00:19:14]
他的诗歌又有了什么样的改变呢[00:19:15]
是什么让她的诗风、文风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00:19:18]
下面我们要谈完诗文学创作的另一个方面[00:19:23]
就是诗歌[00:19:28]
作为散文来说[00:19:32]
王安石是八大家之一[00:19:33]
作为诗歌来说[00:19:37]
王安石是宋诗的代表作家之一[00:19:38]
因为他创造了一种网警工体[00:19:42]
黄石在公元1076年第二次罢相以后[00:19:47]
回到了当时的江宁[00:19:51]
就今天的南京[00:19:52]
他回去以后[00:19:54]
他的生活[00:19:55]
他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00:19:57]
王石的前半生[00:20:02]
可以说是风风火火[00:20:05]
他在地方上做官[00:20:09]
在中央主政[00:20:11]
都是为了[00:20:13]
天下的苍生[00:20:15]
而她人生的最后的十年[00:20:17]
是在江宁居住[00:20:20]
这个十年[00:20:22]
他的诗歌很有成就[00:20:24]
王安石二次罢相以后[00:20:27]
在江宁的白糖建了一个一所房子啊[00:20:31]
这个白糖在什么地方呢[00:20:36]
在江宁城的东门和蒋山的半路上[00:20:39]
白糖梨江宁城市七里地丽那个[00:20:43]
呃[00:20:48]
江山也是七里地[00:20:50]
两个七里地[00:20:52]
所以刚好在一半的路上[00:20:53]
所以它这个地方它起名叫半山园[00:20:56]
他自豪叫半山也是由此而来[00:21:00]
在半山居住的时候[00:21:03]
王安石的生活过得非常悠闲[00:21:05]
因为这个时候[00:21:09]
新法被废了[00:21:12]
他也完全脱离了政坛[00:21:15]
不再考虑国家大事了[00:21:17]
他也没有办法再去顾及国家大事[00:21:20]
这个时候就过着一个退休老人的生活[00:21:23]
这个时候他心情非常平淡[00:21:28]
前期的政治诗没有了[00:21:31]
议论诗也少了[00:21:34]
代之而起的是写景诗、咏物诗[00:21:36]
成就很高[00:21:40]
这就是后人所称的网警工体[00:21:41]
为了说明网警工体[00:21:44]
我们先介绍一下王安石后期的生活[00:21:46]
完事后期的生活[00:21:51]
我们可以从[00:21:54]
一部宋人的笔记[00:21:57]
叫随手杂录[00:21:59]
这不[00:22:02]
笔记中间来看一下完事后期的生活[00:22:03]
淮安市后期的生活应当来说[00:22:07]
过得还是比较悠闲的[00:22:10]
他经常[00:22:14]
是骑着一头小驴啊[00:22:16]
就出去了[00:22:20]
他有一个仆人跟着他走到路上就有人就问他说[00:22:21]
您是要往哪儿去呀[00:22:25]
完事就回答他说假如这个[00:22:28]
牵驴的人他在前面[00:22:32]
那就听牵驴这个人的[00:22:34]
假如这个牵驴的这个人呢[00:22:36]
在后边[00:22:38]
那就听驴的[00:22:39]
那换句话说[00:22:41]
前面有人领[00:22:42]
领到哪儿就算哪儿[00:22:44]
前面没人领[00:22:45]
驴走到哪儿算哪儿[00:22:47]
这个大家可以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00:22:50]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00:22:55]
可以说完全是随遇而安[00:22:57]
走到哪儿都行[00:23:00]
走多远都行走长也行[00:23:02]
走远也行[00:23:05]
就是这样一种每天都出去[00:23:06]
然后[00:23:10]
或者坐到水边[00:23:11]
或者坐到松树下面[00:23:13]
或者坐到石头上[00:23:16]
或者救助[00:23:18]
做到一户农户人家那儿[00:23:19]
或者进入寺院[00:23:23]
就是它没有一个固定的目的[00:23:25]
每天的出行是随便走[00:23:28]
这是它的出油[00:23:31]
再看他的吃饭[00:23:34]
吃饭怎么吃的[00:23:36]
每天出来带几十个饼[00:23:37]
自己吃的柿饼[00:23:40]
他那个随从吃的还是屏[00:23:43]
他那个驴吃的也是饼[00:23:46]
如果到了农民家里[00:23:48]
那给农民的还是饼[00:23:50]
那就是说[00:23:54]
他每天带几十个屏出去自己他的仆人[00:23:54]
他的座驾[00:24:00]
还有他遇到的朋友[00:24:01]
吃的都是饼[00:24:03]
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00:24:06]
随随便便[00:24:09]
无拘无束[00:24:11]
毫无贵贱之分[00:24:15]
毫无人畜之分[00:24:17]
在这种情况下[00:24:19]
王安石的心变得非常淡定[00:24:21]
非常旷达[00:24:25]
非常透彻[00:24:26]
所以他创作的网警工体的一大批代表作[00:24:29]
我下面举第一首诗为例[00:24:35]
茅檐长[00:24:39]
扫净无苔[00:24:40]
花木成畦手自栽[00:24:43]
一水护田将绿绕[00:24:46]
两山排闼送青来[00:24:49]
书就是写阿[00:24:53]
湖阴先生是王安石这个时候的一个朋友[00:24:55]
叫杨德逢[00:25:00]
他的号儿叫湖阴先生[00:25:02]
输什么什么B [00:25:05]
就是写在湖阴先生家的墙上[00:25:07]
用毛笔写在墙上的一首诗[00:25:11]
后人把它记录下来了[00:25:14]
现在也收入王文公文集[00:25:17]
辣[00:25:18]
这个是一共四句七绝[00:25:19]
先看第一句[00:25:22]
茅檐长[00:25:25]
扫净无苔[00:25:26]
茅檐指的就是屋檐[00:25:29]
茅草房子的屋檐下面[00:25:33]
由于天天打扫[00:25:36]
干干净净[00:25:38]
连个绿苔都不长[00:25:39]
这是写自己的院子的院子里边[00:25:43]
花木成畦手自栽第二句[00:25:47]
院子里边到处是花是树[00:25:51]
这些花跟树都是自己亲手所栽[00:25:55]
这两句[00:26:00]
合起来[00:26:02]
前两句写的是院子内部[00:26:03]
三次句写外边[00:26:08]
外面看第三句[00:26:11]
一水护田将绿绕[00:26:13]
这一句写了两个警官[00:26:17]
第一一条河[00:26:20]
第二一块地[00:26:22]
这个合适[00:26:25]
绕着这块儿地在流的[00:26:26]
所以叫一水护田将绿绕[00:26:29]
第四句[00:26:34]
两山排闼送青来[00:26:36]
门前的两座山牌是推[00:26:40]
怕是门[00:26:45]
排闼是推开门[00:26:48]
这三词两句都是拟人化的写法[00:26:50]
那个和就像有一一样[00:26:53]
顺着这个地在刘护着这块儿填[00:26:57]
门外的两座山[00:27:00]
好像[00:27:03]
懂得我这个主人对青山的喜爱[00:27:05]
推开门就把删的青涩送到院子里来了[00:27:09]
所以叫两山排闼送青来[00:27:13]
这首诗啊[00:27:19]
写的是王安石晚年的田居生活[00:27:21]
这首诗你可以看出来[00:27:26]
作者的心情非常靓[00:27:27]
非常透[00:27:30]
而且这首诗写得非常工整[00:27:33]
王荆公体的称呼是后人对王安石晚年诗歌创作的一种肯定和褒奖[00:27:43]
这一类的诗歌深受大家喜爱[00:27:50]
我们在小学时期就读到了很多手他这样的诗歌[00:27:53]
那么[00:27:57]
王荆公体的诗歌到底有什么特点[00:27:58]
而对于王安石的是非公共[00:28:01]
我们又该如何评说呢[00:28:03]
黄景[00:28:06]
工体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用点[00:28:07]
这里哪里是用点呢[00:28:11]
户田适用点[00:28:13]
排他适用点[00:28:15]
但是刚才我们没有讲点[00:28:17]
现在我们也没有讲点[00:28:19]
就是你读懂了[00:28:21]
这是用典的最高境界[00:28:23]
用典故[00:28:27]
让那些不懂典故的人读了以后也能懂得[00:28:29]
这叫最高境界[00:28:33]
比如说这个互填[00:28:36]
互填的典故出自汉书的西域传[00:28:37]
是说[00:28:41]
西汉时期[00:28:43]
当时已经派人在敦煌西边一直到新疆那个地方修了很多[00:28:45]
田在那里编著屯的一部分士兵一边种地[00:28:54]
一边手边[00:28:59]
还派了一些[00:29:00]
丽园将领在那儿互填[00:29:02]
其实他用的典故啊[00:29:07]
就是从今天的东皇以西[00:29:10]
沿着河西走廊到今天新疆的这个轮台这些地方去[00:29:13]
都有大量的汉兵在那首助手[00:29:21]
一边手提手边一边种田[00:29:25]
而且他的有官吏将领[00:29:29]
这个将领的任务就是户田[00:29:31]
这就是一水护田将绿绕的户田的典故[00:29:34]
那么两山排闼送青来[00:29:39]
排闼出自什么呢[00:29:41]
排闼出自[00:29:42]
放快的专辑[00:29:46]
史记跟汉书都记载了樊哙的故事[00:29:48]
放块是刘邦的连襟儿[00:29:52]
这个人很比较这个鲁莽[00:29:54]
刘邦晚年在争情不之前[00:29:58]
曾经因为有病闭门不出[00:30:02]
好多天都不见大臣[00:30:05]
大臣们很急[00:30:07]
最后没有办法[00:30:08]
谁也不敢敲门[00:30:09]
推门进去[00:30:10]
只有一个人[00:30:11]
这个人就是放快放快[00:30:13]
排闼而入[00:30:15]
把门一推进去了[00:30:17]
刚好看见汉高祖刘邦头枕着一个宦官在睡觉[00:30:19]
结果放开就讲了一番话[00:30:26]
说当年你斩白蛇领着我们起兵的时候[00:30:28]
那是何等的鹦鹉啊[00:30:33]
你现在竟然是[00:30:35]
枕着一个换人[00:30:38]
在这休息[00:30:40]
你呢[00:30:41]
当年的勇气到哪儿去了[00:30:41]
难道你不知道[00:30:44]
赵高当年的事儿吗[00:30:47]
和这些坏人在一起[00:30:50]
和那些宦官们在一起能有什么结果呢[00:30:53]
结果刘邦听说以后[00:30:57]
哈哈大笑[00:30:58]
立马起身领兵出征了[00:30:59]
所以排他用的是饭快当时推门而入的这个典故[00:31:02]
而这个牌他给互填这两个典故用的位置[00:31:07]
又非常精当[00:31:13]
因为这两个典故呢[00:31:14]
刚好是历史典故[00:31:16]
对[00:31:18]
历史典故[00:31:18]
这叫史队史[00:31:20]
对账的非常公正及使用点[00:31:22]
而且是两个历史故事相对[00:31:27]
比如这对诗歌[00:31:30]
王安石注重练一修辞[00:31:33]
造与用字[00:31:36]
表情达意浑然天成[00:31:38]
所以这里是个被人称为网警工体[00:31:41]
中国古代诗歌非常多[00:31:47]
尸体也非常多[00:31:49]
但是以人命名的尸体很罕见[00:31:51]
特别罕见[00:31:55]
网警工体是其一[00:31:56]
这是[00:32:00]
我们讲他晚年诗歌的网警工体的第一个特点用典[00:32:01]
第二个特点[00:32:06]
改制[00:32:08]
王安石晚年诗歌之所以写得好[00:32:10]
非常注重锤炼字句[00:32:14]
往往一个字要反复改[00:32:16]
多变[00:32:19]
请看大屏幕[00:32:20]
京口瓜洲一水间[00:32:21]
钟山只隔数重山[00:32:23]
春风又绿江南岸[00:32:26]
明月何时照我还[00:32:28]
这首诗大家都非常明白[00:32:32]
呃[00:32:34]
小学都学过[00:32:35]
很有名的一首诗[00:32:36]
这是王安石第二次福相之后从江宁赶赴京城[00:32:37]
这个途经瓜州所写[00:32:43]
这里边最有名的句子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00:32:45]
这个绿[00:32:51]
据宋人的笔记记载[00:32:53]
这个绿这个字最早写的是到[00:32:56]
春风又到江南岸[00:32:59]
后来把这个倒圈了[00:33:03]
他旁边说这个不妥[00:33:05]
然后又写成过[00:33:07]
又过[00:33:09]
江南岸又觉得不好[00:33:09]
把过改成入[00:33:11]
进入的入[00:33:13]
入[00:33:14]
又觉得不好[00:33:15]
改成满[00:33:16]
最后确定为绿[00:33:17]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改字的一个例子[00:33:21]
这说明王安石的诗写得好[00:33:26]
是经过了千锤百炼[00:33:29]
就像那用点一样[00:33:32]
用的让你浑然不觉[00:33:34]
自改的让你觉得[00:33:36]
妙不可言[00:33:39]
春风又绿江南岸[00:33:40]
这个字从南宋一直讲到今天[00:33:44]
都认为他是改字改的最好的一个例子[00:33:49]
王安石曾经称赞唐代张籍啊[00:33:53]
他的诗歌写得好[00:33:57]
说了这么两句[00:33:59]
看似寻常最奇崛[00:34:01]
成如容易却艰辛[00:34:04]
看起来很平常[00:34:08]
实际上很奇特[00:34:10]
看起来很容易[00:34:14]
实际上得来很艰难[00:34:15]
其实[00:34:20]
王安石评论张籍的诗[00:34:20]
恰恰就是对他自己诗歌的自评[00:34:23]
所以王安石的诗歌写得好[00:34:28]
其中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的对诗歌的锤炼[00:34:31]
网警工体除了在用点和练字方面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以外[00:34:36]
还有一点要提出来[00:34:44]
就是方案[00:34:46]
王诗特别喜欢写方案[00:34:48]
这一类的文章给诗他的诗歌中间相明妃曲翻案[00:34:51]
过去的民政局都认为是毛延寿给王昭君画丑啦[00:34:57]
所以给毛延寿该杀[00:35:01]
王安石认为不对[00:35:04]
王昭君太漂亮了[00:35:06]
漂亮的联化工都画不出来[00:35:08]
毛延寿是被汪杀的[00:35:10]
一个女人漂亮的狠[00:35:14]
最狠的时候你画工在画[00:35:15]
没有他本人那么漂亮[00:35:18]
所以毛延寿是汪沙的[00:35:20]
像这个方案文章很多[00:35:22]
我们不举[00:35:24]
其他的我们举他网警工体的一首诗来讲讲方案[00:35:25]
中山记事[00:35:31]
键水无声绕竹流[00:35:33]
竹西花草弄春柔[00:35:36]
茅檐相对坐终日[00:35:39]
一鸟不鸣山更幽[00:35:42]
这四句诗很好懂啊[00:35:45]
这个山涧里的水[00:35:49]
无声地流着[00:35:52]
好像是绕着竹子在流[00:35:55]
竹子的西边[00:35:59]
花草缤纷[00:36:01]
好像[00:36:04]
玩弄着春天[00:36:05]
茅檐相对坐终日[00:36:08]
自己呢[00:36:11]
面对着自己的草屋[00:36:12]
一坐坐一天[00:36:14]
一鸟不鸣山更幽[00:36:16]
连一声鸟叫我都听不见[00:36:18]
所以觉得山里头真静啊[00:36:21]
道过深山的人会有这种体验[00:36:26]
山里竟连一只鸟叫声都听不见[00:36:30]
这最后一句写得很漂亮[00:36:36]
但是也有人会提问[00:36:40]
最后一句是大实话[00:36:42]
一声鸟叫都听不见呢[00:36:45]
不叫山的幽静嘛[00:36:47]
这不是大实话吗[00:36:49]
这有什么好啊[00:36:50]
其实这是方案[00:36:52]
只做方案之举[00:36:54]
南朝有一个作家叫王吉[00:36:57]
写过一首著名的诗叫若夜戏[00:37:00]
在若叶希这首诗中间[00:37:05]
这个王吉写过古今传诵的两句名句叫[00:37:07]
蝉噪林愈静[00:37:11]
鸟鸣山更幽[00:37:13]
澶[00:37:17]
越是叫[00:37:18]
越显得林子进[00:37:19]
鸟越是明月[00:37:21]
显得山更静[00:37:24]
所以[00:37:27]
从南朝到唐代[00:37:27]
以动写静成了人们最惯用的手法[00:37:30]
王安石的这首诗呢[00:37:33]
是反了前任的案[00:37:35]
它是以静写静[00:37:38]
一鸟不鸣吗[00:37:41]
一鸟不鸣山更幽[00:37:42]
所以这种写法就是所谓的方案文章[00:37:45]
总而言之[00:37:48]
王安石晚年的诗歌[00:37:49]
成就很高[00:37:52]
应当他的成就应当在他的散文之上[00:37:54]
我们虽然是讲唐宋八大家[00:37:59]
着重是讲散文[00:38:01]
但是我们也应当指出[00:38:02]
王安石晚年最后十年的诗歌的成就超过了散文的成就[00:38:04]
王石的医生啊[00:38:12]
我们在上一集中间讲话了[00:38:14]
王石的医生是个备受争议的医生[00:38:17]
黄石这个人物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00:38:21]
一直到今天[00:38:26]
兰溪[00:38:29]
和王安石的变法仍然没有一个定论[00:38:31]
赞成的、反对的两种声音都有[00:38:37]
如果我们去查找文献的话[00:38:41]
支持这两种观点的文献比比皆是[00:38:43]
这说明什么[00:38:49]
这说明王安石[00:38:51]
他的真面貌已经被淹没在那些文献的记载之中了[00:38:53]
对于这样一位[00:38:59]
著名的文学家[00:39:02]
我们今天到底该怎么评价呢[00:39:04]
我觉得[00:39:07]
时至今日[00:39:09]
关于王安石[00:39:11]
我们能说的话只有19 个字[00:39:12]
哪19个字呢[00:39:16]
王安石[00:39:18]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00:39:20]
这19 个字[00:39:27]
就是我们今天能够对王安石说的话[00:39:29]
但是我觉得一个人[00:39:32]
一个千余年前的人[00:39:35]
今天如果我们给他这19个字的评价[00:39:39]
这也就足够了[00:39:42]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我们就讲到这里[00:39:45]
谢谢[00: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