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专辑:于丹《论语》心得
歌手: 于丹
时长: 36:01
本字幕由天琴实验室独家AI技术生成[00:00:00]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00:00:00]
50 有五而志于学[00:00:03]
三十而立[00:00:06]
40 而不惑[00:00:07]
50 而知天命[00:00:09]
60 而耳顺[00:00:12]
70 、从心所欲不逾矩[00:00:14]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00:00:18]
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00:00:21]
但也不是绝对的[00:00:24]
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00:00:26]
有心理年龄[00:00:29]
有社会年龄[00:00:30]
真正有效率的生命[00:00:32]
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00:00:34]
那么三十而立[00:00:41]
立的是什么呢[00:00:42]
40 不惑[00:00:44]
又不活在何处[00:00:46]
50 知天命的天命指的是什么呢[00:00:48]
什么又叫做60 耳顺[00:00:52]
所谓的70 [00:00:56]
从心所欲不逾矩[00:00:57]
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00:01:00]
孔子对人生境界的划分[00:01:04]
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何在[00:01:07]
我们真正能够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吗[00:01:09]
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心得之人生[00:01:13]
古往今来啊[00:01:22]
其实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00:01:23]
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00:01:28]
子在川上曰[00:01:30]
逝者如斯夫[00:01:32]
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00:01:33]
这句话很含蓄[00:01:36]
但是这里面有多少沧桑[00:01:38]
刘禹锡说[00:01:40]
人世几回伤往事[00:01:41]
山形依旧枕寒流[00:01:43]
也就是苍山不老[00:01:46]
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啊[00:01:48]
古往今来[00:01:51]
川流不息[00:01:52]
这就像是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这种无端之问[00:01:55]
江畔何人初见月[00:02:00]
江月何年初照人[00:02:02]
人生代代无穷已[00:02:06]
江月年年只相似[00:02:08]
不知江月待何人[00:02:10]
但见长江送流水[00:02:12]
就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00:02:15]
江山友情[00:02:18]
这样的一种物序流转中[00:02:19]
每一个人[00:02:22]
一个渺小的人[00:02:23]
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00:02:25]
我们能够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00:02:28]
很多时候是苍茫的[00:02:32]
有些一旦规划了[00:02:34]
就会觉得已经舍弃了很多[00:02:36]
会留下很多的遗憾[00:02:39]
就在孔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00:02:42]
他也给他自己[00:02:45]
给他的学生[00:02:47]
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提出了这样的一种描述[00:02:48]
他说自己是15 而志于学[00:02:53]
三十而立[00:02:57]
40 而不惑[00:02:59]
50 而知天命[00:03:01]
60 而耳顺[00:03:03]
70 可以从心所欲不愈[00:03:06]
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00:03:11]
在这样一个坐标上[00:03:15]
会有几个阶段人要做的事情被特别的强调出来[00:03:16]
今天[00:03:23]
让我们从头[00:03:23]
翻越进去看一看[00:03:25]
圣人所描绘的这条人生之道[00:03:28]
对我们到底有多大借鉴的价值[00:03:31]
其实[00:03:35]
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这么一段时光[00:03:36]
岁月流淌过去[00:03:42]
我们自己的这一段生命镌刻成什么样的模样[00:03:44]
成为我们的不朽[00:03:47]
成为我们的墓志铭[00:03:49]
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它的一种理想[00:03:51]
但是一切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00:03:54]
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00:03:58]
这就是学习的起点[00:04:03]
孔子的15 至于学[00:04:06]
这可以说是她自己的一个起点[00:04:09]
也是他给自己学生的一种要求[00:04:12]
孔子自己经常说[00:04:16]
我非生而知之者[00:04:18]
后股民以求之者[00:04:20]
他说[00:04:24]
没有人是生下来就会了解很多事情的[00:04:24]
我只不过就是对古人所有经历的事情非常的感兴趣[00:04:28]
而且我能够孜孜以求[00:04:34]
一直认真地学习而已[00:04:38]
所以孔夫子说[00:04:41]
像我这样的人呢[00:04:42]
像我这样有仁义之心的人并不缺少[00:04:43]
但是像我这么好学的人确实很少见[00:04:47]
这就是他15 开始向学时候的心情[00:04:50]
今天我们知道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了[00:04:56]
关于学习[00:04:59]
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00:05:00]
说得好[00:05:02]
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00:05:03]
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00:05:06]
其实这颠覆了我们过去的标准[00:05:10]
大家过去认为导致思维改变就是好的学习[00:05:12]
比如说一个观点、一个理论[00:05:17]
哪怕一个道听途说的见闻[00:05:20]
入乎耳[00:05:23]
发乎口[00:05:24]
可以再去讲给别人[00:05:24]
这就是一种学习[00:05:26]
但是在今天[00:05:28]
只有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的重塑[00:05:29]
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00:05:34]
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习[00:05:39]
所以[00:05:42]
孔子的这种学习要求[00:05:42]
早在2000多年前[00:05:44]
他所提出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标准[00:05:46]
学以致用[00:05:49]
其实我们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00:05:52]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止是15项学了[00:05:56]
比五岁还要早就开始学习了[00:05:59]
但是都学了什么呢[00:06:02]
有很多孩子会背圆周率[00:06:04]
能够背很多很多倍[00:06:07]
有很多孩子在客人面前能够背长长的古诗[00:06:09]
但是背圆周率对他这一生真的就有用吗[00:06:14]
今天的相学还有多少是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00:06:17]
能够学以致用[00:06:22]
所以[00:06:26]
在一个信息时代[00:06:26]
我们面临的悲哀是信息的过犹不及[00:06:28]
过犹不及这四个字也出自论语[00:06:32]
论语其实认为[00:06:35]
所有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00:06:36]
与其贪多嚼不烂[00:06:39]
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的内存[00:06:41]
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00:06:45]
融入自己的生命[00:06:48]
我们现在可以说学院那种教育[00:06:50]
他是有一个规范长度的[00:06:53]
但是长度是确定的[00:06:55]
宽度是不定的[00:06:57]
每个人在有限的时光里学到什么[00:06:59]
也许孔子这样的一种学与思结合的方式会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启发[00:07:02]
只有走过这样的一个光阴[00:07:10]
这样的一种历练[00:07:12]
逐渐逐渐的提升[00:07:14]
有所感悟[00:07:16]
才能够抵达他所说的三十而立[00:07:18]
三十而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00:07:22]
几乎每个年轻人到了而立之年[00:07:26]
都会问问自己[00:07:29]
我立起来了[00:07:30]
那么[00:07:32]
怎样才算立起来呢[00:07:33]
是否要有车有房[00:07:35]
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00:07:37]
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着什么重要的作用[00:07:42]
好[00:07:48]
我们就来说说三十而立[00:07:48]
30 这个年纪在今天[00:07:52]
可能在都市里再一个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00:07:55]
30岁还被很多人称为叫男孩儿、女孩儿[00:08:01]
那么人能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样的而立呢[00:08:05]
这一个力字是什么样的担当呢[00:08:09]
其实大家知道在哲学上[00:08:13]
黑格尔曾经提出过一种正反合三个阶段[00:08:16]
人最早所接受的教育[00:08:21]
人的信念都是正的[00:08:23]
人在刚刚读小学的时候[00:08:26]
甚至在小学以前看了很多的童话[00:08:28]
相信太阳是明亮的[00:08:32]
花朵是鲜红的[00:08:34]
人心是善意的[00:08:36]
世界是充满光芒的[00:08:38]
王子和公主最终是可以在一起的[00:08:40]
这个世界上没有忧伤[00:08:44]
其实这就是正的阶段[00:08:47]
但是长到十几岁的时候[00:08:50]
就会出现我们经常说的小愤青[00:08:51]
20 多岁刚刚步入社会[00:08:54]
就会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尽如人意[00:08:57]
会觉得成人世界对自己欺骗了[00:09:00]
这个世界上充满了丑陋、猥琐[00:09:03]
充满了很多的卑鄙和欺诈[00:09:06]
这个时候青春的成长有它特有的苍凉[00:09:09]
到了这个时候[00:09:13]
人必然表现出一种反弹[00:09:14]
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种逆反心理[00:09:17]
那么走到30 岁[00:09:20]
其实30 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00:09:22]
就是既不像十几岁的时候觉得一片光明[00:09:25]
也不像20 多岁的时候觉得是一片惨淡[00:09:30]
30岁而立[00:09:34]
这种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00:09:35]
然后才是外在社会坐标给自己的一个符号[00:09:39]
从内在的心灵***上来讲[00:09:43]
什么是好的学习呀[00:09:46]
就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00:09:48]
这是中国文化中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00:09:52]
人如何达到这样一种融合境界呢[00:09:56]
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00:09:59]
一种是我注六经[00:10:02]
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00:10:04]
我注六经的方式读得很苦[00:10:07]
需要皓首而穷经啊[00:10:10]
把头发都读白了[00:10:13]
把所有的书读完了[00:10:15]
可以去批注了[00:10:16]
了解了这一切[00:10:18]
但是更高的一个境界叫做六经注[00:10:20]
我就是真正好的学习[00:10:23]
是融汇了所有典籍以后[00:10:26]
用它来诠释自己的生命[00:10:28]
也就是说30 岁这个年纪[00:10:31]
真正在中国古人的文化坐标中[00:10:34]
他是一个心灵建立自信的年纪[00:10:38]
他不再与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对立[00:10:55]
而形成一种融合与提升[00:10:58]
就像泰山上的一副楹联[00:11:02]
叫做海到尽头天作岸[00:11:04]
山登绝顶我为峰[00:11:08]
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00:11:11]
他讲的永远不是征服[00:11:14]
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00:11:17]
就像大海到了尽头[00:11:20]
苍天唯爱[00:11:22]
没有边界[00:11:23]
人生走到山峦的顶峰[00:11:25]
并不是一种夸张的说我把高山踩在脚下[00:11:28]
而是我自己成为山顶上的一座峰峦[00:11:31]
其实这就是六经注我的一种境界[00:11:36]
所以三十而立[00:11:40]
应该说孔子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00:11:42]
很多东西不该操心的不去操心[00:11:49]
把眼前做好[00:11:52]
我们知道孔子其实他对于神鬼的东西是不大提及的[00:11:55]
学生问到这些事情的时候[00:12:06]
他也都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00:12:07]
曾经有他的学生呢[00:12:10]
去问鬼神[00:12:12]
老师[00:12:14]
天上有鬼神吗[00:12:15]
那些鬼呀神呀究竟是怎么回事儿[00:12:16]
人间的事儿你还没有做好[00:12:21]
为什么要考虑鬼神的事儿呢[00:12:23]
那么老师淡淡的告诉他说[00:12:27]
未能事人[00:12:30]
焉能事鬼[00:12:31]
人间的事儿你是缝好了吗[00:12:32]
你这种学习还是先朴素一点[00:12:35]
从眼前开始[00:12:37]
学会人际关系[00:12:39]
别去考虑鬼神[00:12:40]
后来又问了一个很玄的问题[00:12:42]
老师[00:12:45]
人总会死的[00:12:46]
那么死亡是怎么回事儿呢[00:12:47]
生的事儿你还没有弄明白[00:12:50]
干嘛要想知道子[00:12:53]
老师又淡淡地告诉他[00:12:58]
未知生[00:13:00]
焉知死[00:13:01]
其实未知生[00:13:04]
焉知死这六个字对我们都是一个启发[00:13:05]
就是在你初期学习的时候[00:13:09]
先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的东西尽可能学习[00:13:11]
并且建立不用超越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或玄而又玄的东西[00:13:16]
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学起来[00:13:24]
到了该立的年龄[00:13:26]
才真正可以立起来[00:13:28]
所以[00:13:31]
三十而立[00:13:31]
我的理解并不是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衡量你已经如何成功[00:13:33]
而是内在的心灵标准[00:13:40]
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心[00:13:43]
并且从容不迫[00:13:48]
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一种坚定[00:13:50]
我们知道[00:13:57]
中国很多文人做的事情是不求功利目的的[00:13:57]
柳宗元的诗说得好[00:14:01]
叫做独钓寒江雪[00:14:03]
我们想一想[00:14:06]
在这样一个清冷的冬季[00:14:08]
我们视野中的那个孤独的蓑笠翁[00:14:10]
他调的是什么呢[00:14:14]
没有人在冬天能够钓上鱼来[00:14:15]
但是他是为了掉血而去[00:14:18]
这就是魏晋人所说[00:14:21]
你去访朋问友[00:14:23]
可以一页跨越陕西[00:14:25]
翻山越水[00:14:27]
到了朋友的门前[00:14:28]
不敲门[00:14:29]
转身走了[00:14:30]
为什么说我想念这个朋友[00:14:31]
称性而来[00:14:34]
我到了[00:14:35]
兴尽而返[00:14:35]
也就是说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00:14:38]
这大概是一种利益的标准[00:14:43]
就是自己认可了我一生的所谓有什么样的准则[00:14:46]
当这样的准则在流失过去[00:14:53]
再走过十年[00:14:56]
40 而不惑[00:14:59]
于丹教授认为[00:15:02]
并不是每个人到40 岁时都能够做到补货的[00:15:04]
现代社会充满了变数[00:15:08]
40岁的人上有老下有小[00:15:11]
工作压力又非常大[00:15:14]
在这样的环境中[00:15:16]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00:15:17]
其实[00:15:23]
关于货这个概念[00:15:23]
我们在论语的不同场合看见过阐述[00:15:25]
所谓仁者不忧[00:15:28]
智者不惑[00:15:30]
勇者不惧[00:15:31]
内心怎么样才能够真正不惶惑[00:15:33]
这需要大智慧[00:15:36]
从而立到不惑[00:15:38]
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00:15:40]
其实人在30 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00:15:44]
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的资格[00:15:47]
他的学习、经验、财富、情感、名誉[00:15:52]
这一切都是在用加法的其实[00:15:56]
物质的东西越多[00:16:00]
人是越容易迷惑[00:16:02]
怎么样能到40 不惑呢[00:16:16]
这就是30岁以后就开始要用减法生活了[00:16:19]
就是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00:16:23]
学会舍弃[00:16:25]
其实我们的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00:16:28]
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00:16:31]
都想着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00:16:33]
到最后这个家摆得像胡同一样[00:16:36]
发现没有地方放自己了[00:16:38]
这就背东西奴役了[00:16:40]
而学会减法[00:16:43]
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00:16:44]
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拒绝了[00:16:47]
甚至不想挣的钱你可以不受那个委屈了[00:16:50]
当敢于舍弃的时候[00:16:54]
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00:16:56]
什么叫做不惑[00:16:59]
就是人面对很多是借给你的不公正啊[00:17:01]
打击啊[00:17:06]
缺憾啊[00:17:07]
不再孜孜以求追问为什么不公平[00:17:09]
而是在这样的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00:17:12]
现代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00:17:19]
叫做阐旧邦以辅新命[00:17:22]
极高明而道中庸[00:17:25]
中庸之道其实是极尽高明之后[00:17:28]
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00:17:32]
真正有过极尽璀璨[00:17:39]
在你20岁的时候[00:17:41]
30岁的时候[00:17:43]
曾经风发扬厉过[00:17:45]
那么走到不惑的时候[00:17:47]
才表现为这样一种淡定而从容[00:17:49]
其实人在三四十岁[00:17:54]
刚好是要用在这个在为社会所用的时候[00:17:56]
那么在接下来走到50岁[00:18:03]
有一个意味深长的词叫做知天命[00:18:06]
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指的是什么呢[00:18:11]
人们常说[00:18:15]
命运[00:18:16]
命运[00:18:16]
命中有时终须有[00:18:17]
命中无时莫强求[00:18:19]
难道孔子认为到了50岁就应该听天由命了吗[00:18:22]
于丹教授认为[00:18:28]
50 而知天命[00:18:30]
绝不是听天由命李[00:18:31]
那么[00:18:34]
孔子所说的天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00:18:34]
什么是天命[00:18:39]
孔子自己其实曾经说过[00:18:43]
他说人生啊[00:18:46]
走到这个一定的时候[00:18:49]
走到[00:18:52]
你自己求学呀[00:18:54]
学习呀[00:18:56]
到了一定时候的这这么一个境界上[00:18:57]
人事应该要下学而上达[00:19:00]
也就是说要能够了解[00:19:04]
什么是自己的天命[00:19:07]
刚才我们已经说到了[00:19:09]
在孔子的这种经典思想里面[00:19:11]
一项是不主张谈怪力乱神的[00:19:14]
那么他又怎么样看待天命呢[00:19:19]
不怨天[00:19:22]
不尤人[00:19:23]
下学而上达[00:19:24]
知我者其天骨[00:19:26]
他说[00:19:29]
我从来不怨天[00:19:29]
也不尤人[00:19:31]
既不抱怨说天命让我就这样了[00:19:33]
也不往别人身上推卸责任[00:19:36]
说是别人导致我这样[00:19:39]
我要学习的就是要达到上达[00:19:42]
达到通天的道理[00:19:45]
这里的知我者其天乎是指一种天地大道的规则[00:19:48]
让自己如何能够合乎大道[00:19:54]
其实不怨天不尤人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话[00:19:58]
就这样区区六个字[00:20:02]
容易吗[00:20:03]
一个人如果做到这样的话[00:20:05]
那就是硬生生的把很多你可以宣泄出去的抱怨、苛责都压在了自己的心理[00:20:08]
因为你不再向他人推卸的时候[00:20:16]
就意味着你给自己少了很多开拓的理由[00:20:19]
那么孔子说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呢[00:20:24]
就是因为自己[00:20:28]
一个人内心的完善[00:20:30]
自我的解读[00:20:33]
合乎大道的追求[00:20:34]
比你在这个社会上跟别人的这种要求啊[00:20:37]
对别人的这种苛责呀[00:20:41]
都要重要得多[00:20:43]
孔子说[00:20:45]
君子上达[00:20:46]
小人下达啊[00:20:47]
只有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飞短流长[00:20:49]
只有小人总在琢磨说别人如何不利自己[00:20:55]
而君子宁可呢[00:21:00]
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个大道之约[00:21:02]
那么这种大道就是他所说的天命[00:21:06]
不见得要去做很多很多的技巧[00:21:09]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知命[00:21:14]
无以为君子也[00:21:17]
不知礼[00:21:19]
无以立也[00:21:20]
不知言[00:21:21]
无以知人也[00:21:22]
在这里说勒知命、知礼、知言三个境界[00:21:24]
其实人生的成长是倒着的[00:21:29]
我们都是最先知言[00:21:31]
在与人言语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00:21:33]
这能够做到知人[00:21:37]
知道他人怎么样[00:21:39]
但是之人之后[00:21:41]
不能够担保你不由人[00:21:42]
你也会抱怨别人[00:21:45]
因为每个人[00:21:46]
尺有所短[00:21:48]
寸有所长[00:21:49]
长短之间就会出现磕磕碰碰[00:21:50]
在下一个层次呢[00:21:53]
是之理啊[00:21:55]
织里之后人就能够做到立了[00:21:58]
也就是说[00:22:01]
人自我建立以后[00:22:02]
这种抱怨会少得多[00:22:03]
更高的一个层次是知命[00:22:06]
这个之命就是孔子所说的[00:22:09]
作为君子[00:22:11]
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系统[00:22:13]
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对抗外界[00:22:17]
这就是致命[00:22:21]
所以50 啊[00:22:36]
才能够知天命[00:22:37]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00:22:39]
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00:22:41]
不尤人了[00:22:43]
达到孔子这个境界[00:22:44]
这是一种内心的定义[00:22:47]
其实这在庄子逍遥游中也有这样的一个表述[00:22:49]
逍遥游中说[00:22:54]
做到举世而誉之不加劝[00:22:57]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00:23:00]
定乎内外之分[00:23:03]
辩乎荣辱之境[00:23:05]
司仪[00:23:08]
这就够了[00:23:09]
什么意思呢[00:23:10]
举世而誉之[00:23:11]
全世界都在夸你的时候[00:23:13]
再劝你的时候[00:23:16]
让你往前走一步的时候[00:23:17]
而不加劝[00:23:19]
这个劝劝免的券就是自己再多走一步[00:23:21]
在别人的鼓励和怂恿下[00:23:25]
再多做一点[00:23:27]
他说[00:23:28]
我不会那么举世而非之[00:23:28]
就是全社会都在苛责你[00:23:32]
都在非难你[00:23:35]
都在说你做错了的时候儿[00:23:36]
内心可以保持不沮丧[00:23:39]
不加沮[00:23:41]
这样才叫做定乎内外之分[00:23:44]
其实走到知天命的时候[00:23:48]
就会让我们想起来金庸在武侠小说中写到的独孤求败的境界[00:23:50]
也就是说[00:23:57]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表述中[00:23:57]
经常我们会看到一个少侠初出道之时[00:24:00]
用着一口天下无双[00:24:05]
锋利无比的青锋宝剑[00:24:07]
在这个时候[00:24:10]
所有那种萧萧剑气[00:24:11]
那种张扬的光彩[00:24:14]
就是一个人的绚烂之极[00:24:15]
等到他武艺精进[00:24:19]
人到三十来岁[00:24:21]
真正安身立命[00:24:23]
成为一个门派一个掌门人呢[00:24:25]
或者江湖上一个有名的一个侠客的时候[00:24:28]
这个人可能会用一口不开刃的钝剑[00:24:32]
因为锋利现在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00:24:36]
他的内功开始变得沉浑雄厚[00:24:39]
等到这个人四十来岁[00:24:43]
已经成为名动江湖的这么一个大侠[00:24:46]
他已经超越了一个一个的流派[00:24:50]
而成为一种道义化身的时候[00:24:53]
这个人可能只用一根木棍[00:24:56]
也就是说金属那样的一种锋利跟那种质地[00:24:58]
对他来讲也不重要[00:25:03]
有这么样一个外在的这么一个东西就可以了[00:25:05]
而等到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00:25:09]
什么是独孤求败的境界[00:25:13]
但求一败而不得[00:25:15]
因为这个时候人手中是没有兵器的[00:25:18]
这个时候十八般武艺全都泪化了[00:25:21]
也就是说[00:25:25]
他双手一出[00:25:26]
可能就能笑出剑气[00:25:28]
双唇全一轮可能就能成为铜锤[00:25:30]
所有的古意都在这个人的内内心里[00:25:34]
全在他的肢体上[00:25:37]
所以敌人为什么不能接这种招[00:25:40]
不能破解呢[00:25:42]
就是因为你不知道它熔铸了多少亩[00:25:43]
所以融会贯通的境界[00:25:47]
这一直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的境界[00:25:50]
所谓知天命[00:25:54]
其实就是把人间百态[00:25:56]
人间学习的道理[00:25:59]
最后达到了一种熔铸的提升[00:26:01]
到了这个境界以后[00:26:05]
孔子说60 而耳顺[00:26:06]
顾名思义[00:26:10]
耳顺就是什么样的话都能够听得进去[00:26:11]
但在现实生活中[00:26:15]
我们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00:26:17]
听到不好听的话[00:26:20]
甚至看到不合理的事[00:26:21]
即使60 多岁的老人之间也难免会发生争执[00:26:24]
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到耳顺呢[00:26:29]
孔子说[00:26:34]
60 而耳顺[00:26:35]
在听什么样的话[00:26:37]
听人说什么[00:26:39]
都觉得人家有道理[00:26:41]
这一定是自己的天命了解了[00:26:44]
在这个前提下[00:26:48]
才能够做到最大的尊重他人[00:26:50]
什么事耳顺呢[00:26:53]
就是任何一个事情你会觉得有它存在的道理[00:26:55]
听任何一种话[00:27:00]
你会站在他的出发起点上去了解他[00:27:02]
为什么这样说[00:27:06]
其实这种耳顺的境界[00:27:08]
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来表述[00:27:10]
就是悲天悯人[00:27:13]
其实这就是一种悲悯之心[00:27:15]
也就是说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发点与立意[00:27:18]
这是一种包容[00:27:25]
这是一种体会[00:27:26]
也就是说[00:27:41]
当你见到那么多人的时候[00:27:42]
每个人以他的生活方式呈现的时候[00:27:45]
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00:27:49]
但是如果你的这个体系能够体谅到他的体系[00:27:51]
如果你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生活历程走到今天[00:27:55]
也许就会多了一番谅解[00:27:59]
孔子为什么面对那么多学生都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呢[00:28:02]
其实这是一种高度[00:28:07]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00:28:09]
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00:28:10]
才能生成与高了也不行[00:28:13]
低了也不行[00:28:16]
其实耳顺之人是什么呢[00:28:17]
就是不管这个云在五千米还是500米[00:28:19]
他总能体谅到在他这个高度[00:28:23]
他的位置和他的想法[00:28:26]
其实一个人要想做到耳顺[00:28:29]
是让自己先做到无比辽阔[00:28:31]
可以愈合不同的高度[00:28:33]
而不是刻舟求剑[00:28:36]
守株待兔[00:28:38]
让自己的标准坚持在某一个地方[00:28:39]
其实用这样的观点来解释中庸也许更为恰当的[00:28:44]
中庸其实是学习了所有外在知识之后得到的内心陶冶与熔铸[00:28:48]
这种陶冶融铸就好像是我们说的这个小学、中学的时候经常做的一个物理实验啊[00:28:55]
老师给一支铅笔[00:29:03]
一个袁化成七等份[00:29:05]
涂上七种颜色[00:29:07]
戳在那个笔上一转[00:29:09]
出现的是白色[00:29:11]
这种白就是绚烂之极之后[00:29:13]
其实这就是一种外在的天地至理在内心的融合[00:29:16]
达到这样的一个境界以后[00:29:22]
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粘到70 [00:29:25]
从心所欲而不欲拒[00:29:29]
每个人到了70 岁[00:29:34]
是不是都可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00:29:36]
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等到70 岁才能达到这样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00:29:41]
于丹教授认为[00:29:49]
人生苦短[00:29:50]
等到70 岁就太晚了[00:29:52]
那么[00:29:54]
我们怎么做才能早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00:29:55]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00:30:02]
说在有一座佛寺里[00:30:05]
那么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00:30:08]
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膜拜[00:30:13]
但是[00:30:17]
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00:30:17]
终于有一天[00:30:25]
这些台阶变得不服气了[00:30:26]
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说[00:30:29]
你看[00:30:31]
我们本是兄弟[00:30:32]
我们来自于同一个山体[00:30:33]
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00:30:36]
你有什么了不起啊[00:30:39]
那个佛像就淡淡的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00:30:41]
他说[00:30:46]
因为你们呀[00:30:46]
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00:30:48]
而我是千刀万剐[00:30:52]
中医成佛[00:30:55]
所以我们看到的孔子所描述的人生的近景[00:30:58]
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00:31:04]
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00:31:07]
在这从容之前[00:31:10]
其实要经历多少千锤百炼[00:31:12]
甚至于千刀万剐[00:31:16]
只有了解这样一个外在的过程[00:31:19]
才能够稳健的件数自己的内心[00:31:22]
孔子所说的这样的一个人生历程的描述[00:31:26]
也许对于我们今天来讲[00:31:31]
也是不同里程碑上的一面镜子[00:31:34]
照一照自己的心灵[00:31:38]
是否已经立起来了[00:31:40]
是否少了一些迷思[00:31:42]
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00:31:44]
是否以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00:31:47]
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00:31:50]
仅仅有这种关照还不够[00:31:54]
因为人生苦短[00:31:57]
在这样一个加速度的社会里[00:31:59]
让我们都等到70 年太晚[00:32:01]
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00:32:04]
有心理年龄[00:32:07]
有社会年龄[00:32:08]
我们是有着多维度的年龄[00:32:10]
真正有效率的生命[00:32:13]
是让我们也许在20岁[00:32:15]
也许在30岁[00:32:17]
能够提前感悟到40岁、50岁的境界[00:32:19]
也许当我们40 岁的时候[00:32:22]
已经可以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静定从容了[00:32:24]
今天的社会给大家的压力太大了[00:32:30]
但是只有一个人有效地建立内心价值系统[00:32:33]
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一种生命反张力[00:32:37]
英国的科学家公布过一个实验[00:32:58]
这不是语言[00:33:00]
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实验[00:33:01]
他们为了试一试南瓜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种廉价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强[00:33:04]
就做了一个实验[00:33:11]
在很多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00:33:13]
加的前提呢[00:33:18]
就是他承受的最大极限[00:33:19]
既不要把它压碎了[00:33:22]
也不要压得他不在成长[00:33:23]
就在确保它还能涨的前提下呀[00:33:25]
最多的砝码[00:33:27]
那么不同的南瓜呀[00:33:30]
不同的方法[00:33:31]
只有一个南瓜压得最多[00:33:32]
从一天几克[00:33:34]
一天几十克[00:33:35]
几百克[00:33:37]
到一天几千克[00:33:37]
直到这个南瓜跟别的南瓜毫无二致的长大长成熟的时候[00:33:39]
这个南瓜上面已经是压着几百斤的分量[00:33:45]
最后的实验就是把这个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00:33:50]
大家试一试一刀剖下去什么样的质地[00:33:54]
当别的南瓜都手起刀落噗噗地打开的时候[00:33:59]
这个南瓜刀下去弹开了[00:34:03]
斧子下去也弹开了[00:34:06]
最后这个南瓜是用电锯滋滋嘎嘎的给锯开[00:34:08]
南瓜果肉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棵成年的树干[00:34:13]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00:34:20]
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生命实验[00:34:22]
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所处的外在环境跟我们内在反张力最好的写照[00:34:26]
在这样的压力下[00:34:34]
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00:34:35]
其实[00:34:39]
只争朝夕这句话用在今天是再合适不过了[00:34:40]
1万年太久[00:34:44]
70年也太久[00:34:45]
学习论语[00:34:48]
学习经典[00:34:49]
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00:34:50]
最终只有一个真谛[00:34:52]
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00:34:55]
提升效率[00:35:00]
缩短历程[00:35:01]
让我们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00:35:03]
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00:35:06]
无论是对自己的心[00:35:09]
还是对于社会的岗位[00:35:11]
都做出了一种不愧的交代[00:35:13]
让我们越早提前实现那种最高的人生境界就越好[00:35:16]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千古之前以它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00:35:22]
看着后世子孙或蒙昧的[00:35:30]
或自觉地[00:35:33]
或痛楚的[00:35:35]
或欢欣地一去实践[00:35:36]
建立此起来自己的效率[00:35:39]
整合起来一个民族的灵魂[00:35:42]
让我们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的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00:35:44]
然后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用的人生[00:35:54]
大概这就是论语给我们的终极意义[00: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