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专辑:百家讲坛(2013-2016)
歌手: 百家讲坛
时长: 40:17
本字幕由天琴实验室独家AI技术生成[00:00:00]
一场大败[00:00:02]
黄帝为大明王朝是天大星[00:00:03]
那么导致明军惨败的原因是什么呢[00:00:07]
大米上古之之谜[00:00:11]
嗯[00:00:26]
公元1449年[00:00:33]
大明帝国的上空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空气[00:00:35]
就在离北京城不远的西北方向[00:00:39]
一个叫土木堡的弹丸之地注定将被载入史册[00:00:42]
写下大明帝国的耻辱[00:00:46]
明君25 万[00:00:49]
瓦剌军3万[00:00:50]
实力相差悬殊[00:00:52]
然而两军交锋[00:00:54]
敌军大败[00:00:55]
大明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朱祁镇被俘[00:00:57]
从此开始了他流落异乡的贾母生涯[00:01:00]
在实力绝对占优的情况下[00:01:04]
明军为什么会遭遇如此大难[00:01:06]
插上白音[00:01:09]
有人把矛头指向了一个人[00:01:10]
他就是深受皇帝信赖的大太监王振[00:01:13]
有人说[00:01:16]
古墓大爱完全是太监王振擅权的节目[00:01:17]
并给他定下了三次[00:01:21]
那么[00:01:23]
王振在这场大败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00:01:24]
是造成明军大败的罪魁祸首吗[00:01:28]
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00:01:31]
带您步入大明王朝浩瀚的历史长河中[00:01:33]
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上应宗地图之谜[00:01:37]
大明王朝正统14年[00:01:44]
也就是14 49年的7月16日[00:01:46]
明英宗皇帝朱祁镇和司礼监太监王振帅着近百名文武官员和25万[00:01:50]
明军的主力越过居庸关[00:01:58]
要与入侵的瓦剌军[00:02:02]
决一雌雄[00:02:05]
一个月之后[00:02:07]
在土木堡经河北怀来县的土木堡镇[00:02:08]
两军相遇[00:02:12]
一场恶战下来[00:02:14]
明军全军覆没[00:02:16]
英宗被俘[00:02:18]
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00:02:20]
人们一定会不理解[00:02:25]
25万大军[00:02:27]
瓦剌军只有3万[00:02:28]
人数相差如此悬殊[00:02:30]
居然败得这么惨[00:02:32]
原因到底是什么[00:02:34]
战后[00:02:36]
人们总结经验[00:02:37]
一致认为[00:02:39]
就是因为太监王振擅权[00:02:40]
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00:02:44]
当时的朝臣们总结出三个理由[00:02:48]
也就是王振的三宗罪[00:02:52]
第一[00:02:55]
正是在王振的逼胁之下[00:02:56]
英宗才决定御驾亲征[00:02:59]
第二[00:03:02]
在大军回师的过程中[00:03:03]
王振擅自决定绕道[00:03:05]
结果耽误了大军行军的时间[00:03:07]
是明英宗和亲征大军没有及时回到安全地带[00:03:11]
导致了这场失败[00:03:16]
刘三在大军行进到土堡的时候[00:03:18]
王振突然决定停下脚步不走了[00:03:22]
理由是什么呢[00:03:25]
要等待后续的自动车的到达[00:03:26]
据说辎重车中有他的私人财产[00:03:29]
通过以上三个流[00:03:32]
完全可以得出结论[00:03:34]
这场土木堡惨败[00:03:36]
王振是罪魁祸首[00:03:38]
那么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呢[00:03:41]
我对此表示怀疑啊[00:03:44]
为什么[00:03:46]
你说一个小小的太监[00:03:48]
王振有这么大能量吗[00:03:51]
想想看[00:03:54]
动员全国的力量打了一场战争[00:03:55]
而且皇帝要御驾亲征[00:03:59]
如此关乎大明王朝国运的事情[00:04:02]
他一个王振担得起这个责任吗[00:04:05]
可是许多历史书都这么记载[00:04:09]
舆论普遍这样认为[00:04:12]
那么[00:04:14]
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00:04:15]
为了澄清历史真相[00:04:17]
我对相关史料做了重新的爬树[00:04:21]
发现了一些和以往记载不一致的地方[00:04:25]
尤其是发现了一些隐情[00:04:29]
那么[00:04:32]
究竟有哪些隐情呢[00:04:32]
就让我们从[00:04:34]
英宗皇帝为什么御驾亲征[00:04:36]
说起吧[00:04:39]
人们普遍认为[00:04:40]
林宗皇帝之所以御驾亲征[00:04:41]
完全是因为王振逼鞋的结果[00:04:44]
那我就要问啦[00:04:47]
你王振为什么要逼挟英宗御驾亲征呢[00:04:49]
皇帝御驾亲征[00:04:56]
一旦出点儿事儿[00:04:57]
你王承担得起责任吗[00:04:58]
再说了[00:05:00]
皇帝出了事儿[00:05:01]
对你王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啊[00:05:02]
那我就问你[00:05:05]
王振逼挟英宗御驾亲征的动机是什么[00:05:06]
当时的朝臣们解释说[00:05:11]
说这个[00:05:14]
瓦剌军入侵中原[00:05:15]
主要进攻的是山西一带[00:05:18]
那里是王振的家乡[00:05:20]
王振呢[00:05:23]
既想保卫家乡[00:05:24]
又想在家乡父老们面前炫耀自己[00:05:25]
所以逼挟英宗御驾亲征[00:05:29]
可是我认为这个说法他很难成立[00:05:32]
为什么呢[00:05:37]
想想看那英宗皇帝他们自己没脑子吗[00:05:38]
这么大的事情[00:05:44]
怎么可能让一个太监完全把皇帝控制了呢[00:05:46]
再说呀[00:05:51]
什么叫做善权[00:05:51]
所谓擅权就是他[00:05:53]
T 皇帝行使权利[00:05:57]
那么皇帝为什么会把权力交给他呢[00:05:59]
就是因为特别宠幸这个王振[00:06:02]
那皇帝为什么宠幸王振呢[00:06:05]
因为王振对皇帝是绝对的服从[00:06:07]
这才会得到皇帝的宠幸[00:06:11]
一方面是绝对的服从[00:06:14]
一方面是逼挟英宗皇帝御驾亲征[00:06:16]
这不矛盾啦[00:06:19]
所以我就对这个说法提出了异议[00:06:21]
那么[00:06:25]
实际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呢[00:06:25]
这就要从当时的局势说起了[00:06:28]
大明王朝建立之后[00:06:31]
蒙古统治者退到了蒙古草原[00:06:33]
史称北元[00:06:37]
在永乐年间[00:06:38]
这个北园那分裂为兀良哈、鞑靼和瓦那三个部分[00:06:39]
这三个部分呢[00:06:45]
互相之间内讧不已[00:06:46]
战争不断[00:06:48]
所以[00:06:51]
已经不构成对大明王朝的威胁了[00:06:52]
而就在这种情况之下[00:06:56]
朱棣[00:06:58]
还曾经发动了六次战争去讨伐蒙古[00:06:59]
五次御驾亲征[00:07:04]
四次攻打的就是达达[00:07:06]
结果为瓦剌部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和条件[00:07:08]
所以到了公园的14 世纪的40 年代[00:07:13]
瓦拉布的太师教也先在他的率领之下[00:07:17]
逐渐的统一了蒙古各部[00:07:22]
蒙古崛起了[00:07:25]
构成了对大明王朝的威胁和压力[00:07:28]
就在正统14年的春天[00:07:31]
也先[00:07:35]
率领瓦剌四路大军向南进攻大明王朝[00:07:36]
一路进攻辽东[00:07:41]
就是现在的辽宁省[00:07:42]
一路进攻宣府[00:07:44]
就是现在的河北宣化县[00:07:45]
一路进攻山西大同[00:07:47]
一路进攻甘州[00:07:50]
就是现在的甘肃张掖[00:07:51]
面对瓦剌大军咄咄逼人的四路大军的进攻[00:07:54]
英宗皇帝开始头脑还是比较清楚的[00:08:00]
他做出的决断还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00:08:03]
至少还没有出现失误[00:08:06]
比如说当年的6月17日[00:08:09]
英宗得到情报[00:08:12]
说也先那带着瓦剌军[00:08:14]
准备进攻大同[00:08:17]
京东得到情报之后[00:08:19]
立刻任命朱棣的女婿[00:08:21]
驸马都尉、西宁侯[00:08:24]
宋英总督大同的三路兵马[00:08:26]
让他到大同去操练军队[00:08:31]
准备打仗[00:08:34]
同时[00:08:36]
给宋英已变异形式的大全[00:08:37]
也就是说[00:08:41]
一旦敌人入侵[00:08:42]
不必请示皇上[00:08:43]
可以相继进行绞杀[00:08:45]
6月30日那天中午[00:08:47]
英宗赵佶晚潮[00:08:50]
在皇宫的左顺门[00:08:53]
正统年间几乎没有上过晚潮[00:08:55]
讨论什么问题呢[00:08:59]
讨论如何增加北部的边境防木[00:09:01]
英宗命令成国公朱勇在将军[00:09:05]
也就是直属中央的部队[00:09:09]
挑选45000精锐的骑兵和步兵[00:09:11]
加强山西和宣府的房屋[00:09:15]
任命两个将军[00:09:19]
分别带两支人马[00:09:20]
一路3万驰援大桶[00:09:22]
一路15000驰援宣府[00:09:23]
可见呢[00:09:26]
这个英宗皇帝对也艰难下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视的[00:09:27]
七月初二这一天[00:09:32]
英宗要得到情报[00:09:34]
也先已经大军压境[00:09:36]
时刻准备发动进攻了[00:09:38]
这个时候[00:09:40]
丁总马上派几时钟和一些朝廷的官员到边境的各镇套上官兵[00:09:41]
动员士气[00:09:48]
准备迎战[00:09:49]
7月11日也先带军队进攻大同[00:09:51]
大同守将吴昊带着人马迎战也先[00:09:54]
结果兵败身死[00:09:58]
消息传到京城[00:10:00]
英宗决定准备御驾亲征了[00:10:01]
那么[00:10:05]
英宗的御驾亲征这个决定是讨论的结果呢[00:10:06]
还是他自己的决策呢[00:10:10]
还是王振逼邪的结果呢[00:10:11]
据明史王振传说[00:10:14]
也先带大军南下[00:10:18]
王振主张皇帝御驾亲征[00:10:20]
却没有和众位大臣讨论[00:10:23]
可是明英宗实录记载说[00:10:26]
御驾亲征这件事[00:10:29]
实际上是王振劝诚于内[00:10:31]
英宗皇帝接受了王振的建议[00:10:34]
却拒绝接受大臣们的反对意见[00:10:37]
我觉得这个说法比较接近历史事实[00:10:42]
也就是说[00:10:46]
御驾亲征虽然有王证券曾的因素[00:10:47]
但最终还是英宗自己的决策[00:10:51]
朱祁镇御驾亲征这一年[00:10:59]
他只有22 岁[00:11:02]
在后世人看来[00:11:03]
一个从小在高墙的温室内长大的年轻人[00:11:05]
远不具备长途跋涉御驾亲征的能力和胆识[00:11:08]
正是因为有大太监王振的鼓动[00:11:12]
甚至是挟持[00:11:15]
英宗皇帝才急匆匆地上马竞争[00:11:16]
最后惨遭被捕厄运[00:11:20]
这也是世人给王振定下[00:11:22]
然而[00:11:26]
苏小凡老师却不这么认为[00:11:26]
在他看来[00:11:28]
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完全是自己决策的结果[00:11:29]
与王振无关[00:11:34]
傅小凡老师持这种观点的理由又是什么呢[00:11:36]
理由一[00:11:39]
大臣们的联合上奏[00:11:41]
给皇帝决定御驾亲征晚了四天那当英宗决定御驾亲征之后[00:11:43]
立刻下达了清蒸令[00:11:50]
然后给准备出征的将士们发放武器装备[00:11:52]
发放粮饷和赏银[00:11:57]
看来英宗可不是说说而已啊[00:11:58]
动真格的了[00:12:01]
到了四天之后[00:12:02]
众位大臣才在吏部尚书王直的牵头之下[00:12:05]
召集所有京城各衙门的长官[00:12:10]
连可数名[00:12:13]
上了一道奏章[00:12:14]
劝皇帝不要御驾亲征[00:12:16]
这个时间差说明什么问题[00:12:19]
说明皇帝御驾亲征的确不是和大臣讨论的结果[00:12:21]
大臣们是坚决反对的[00:12:25]
那么是不是皇帝自己的决定呢[00:12:28]
这就看局势的变化了[00:12:31]
我认为皇帝决定御驾亲征的第二个理由是战争形势决定不得不如此[00:12:33]
也就是说[00:12:39]
当众位大臣们的上书[00:12:40]
劝皇帝不要御驾亲征[00:12:43]
这个上书皇帝刚刚接到[00:12:45]
还没做出回应的时候[00:12:46]
前方传来更坏的消息[00:12:49]
什么坏消息呢[00:12:52]
且15日[00:12:53]
大同的首假驸马都尉宋英和总兵官朱冕、嘟嘟、石亨三个人带领着大同的守军和野心的主力军在洋河乘就是现在山西阳高县的成交发生了一场决战[00:12:55]
结果大明王朝的军队全军覆没[00:13:12]
宋英和朱冕战死[00:13:15]
尸横[00:13:17]
逃回了北京[00:13:18]
局势发展到这种程度[00:13:19]
将军必须出征了[00:13:22]
那么将军出征由谁来带领这支部队呢[00:13:24]
将军就是所谓的京军三大营[00:13:28]
这是明朝最精锐的主力[00:13:31]
谁来带领这支部队呢[00:13:34]
这就引出英宗必须御驾亲征的第三个理由[00:13:37]
体制决定不得不如此[00:13:42]
什么体质呢[00:13:45]
那当年永乐年间[00:13:46]
朱棣为了北征蒙古[00:13:48]
建立了京军三大营[00:13:50]
这支部队只能由皇帝率领[00:13:53]
这就是朱棣独揽军事大权的直接结果[00:13:56]
自朱棣以后[00:14:01]
没有任何一个武将能够带领这支主力部队去打仗[00:14:02]
也就是说[00:14:08]
阿英宗决定御驾亲征[00:14:08]
除了自己的角色之外[00:14:11]
这也是朱棣建立的军事制度的必然[00:14:12]
因此[00:14:16]
7月16日[00:14:17]
英宗皇帝就命令他弟弟朱祁钰留住北京[00:14:18]
自己带着25万人马跨过居庸关[00:14:22]
要和瓦纳入侵者决一雌雄[00:14:27]
由此可见[00:14:30]
决定皇帝御驾亲征的是英宗自己[00:14:32]
而不是王振的鞋的结果[00:14:36]
如果说是王振逼邪的结果[00:14:40]
那么这场战争最后全军覆没[00:14:42]
皇帝被俘[00:14:45]
这样的结果[00:14:47]
那不让英宗恨死了这个王振吗[00:14:49]
可是英宗后来从蒙古返回北京之后[00:14:52]
不但不恨这个王振[00:14:56]
而且为这个死于乱军中的王振[00:14:59]
竖幡招魂[00:15:02]
立碑渐次[00:15:04]
显然[00:15:06]
皇帝心里很清楚土木堡的惨败[00:15:08]
他自己是主要责任人[00:15:12]
不能把责任推给王振[00:15:14]
一推了之[00:15:17]
由此可以证明[00:15:19]
指控王振的鞋[00:15:21]
皇帝御驾亲征的第一道罪名是不成立的[00:15:24]
在傅小凡老师看来[00:15:28]
御驾亲征显然是英宗朱祁镇的意思[00:15:29]
王振在其中扮演的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支持者[00:15:33]
没有返利而已[00:15:37]
即便如此[00:15:38]
很多人依然认为土木堡惨败、皇帝被俘与王振脱不开干系[00:15:39]
他被指控的罪就是为了一己之私[00:15:45]
随意改变明君的回师路线[00:15:49]
最终导致明军走了很多冤枉路[00:15:52]
耽误了返回京师的绝佳时期[00:15:54]
从而遭遇灭顶之灾[00:15:57]
那么[00:15:59]
明君的为师路线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00:16:00]
王振指挥明军绕路而行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00:16:03]
那么[00:16:08]
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00:16:09]
至于英宗实录记载当时大军回师的时候[00:16:11]
选择的路线是从大同向东南方向走郁州[00:16:15]
就是今天河北遇见[00:16:20]
然后走紫荆关[00:16:22]
进北京[00:16:24]
为什么选择这条路线[00:16:26]
就是因为这条路线路过豫州[00:16:27]
就是王耿的老家[00:16:30]
王真祥邀请皇帝以及亲征大军浩浩荡荡经过自己的老家来炫耀自己[00:16:33]
可是当大军刚要走到这个遇见境内的时候呢[00:16:40]
王振突然改变主意了[00:16:44]
为什么[00:16:46]
他把大军踩坏了他的庄稼[00:16:47]
因此[00:16:50]
一声令下[00:16:50]
大军又掉头继续向东北韬宣府去了[00:16:51]
就这么一绕路[00:16:54]
把时间耽误了[00:16:56]
可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00:16:57]
这就要从[00:17:00]
这个[00:17:01]
清蒸大军究竟谁是最高统帅[00:17:02]
说起这么庞大的军事行动[00:17:06]
一定会有一个真正的统帅在起作用[00:17:09]
那么[00:17:13]
究竟谁在起着这个统帅作用呢[00:17:13]
我们就以大军回师为例[00:17:17]
大军7月16日出发[00:17:21]
八月初一到达了大同[00:17:23]
八月初三就决定回师了[00:17:26]
这么快就决定回师[00:17:30]
谁做出的决定呢[00:17:32]
车英宗实录记载说[00:17:34]
王振呐本来想带着大军继续朝西北走[00:17:37]
可是驻守大同的镇守太监叫郭靖[00:17:41]
这是一个[00:17:44]
王振的心腹[00:17:46]
他就悄悄对王振[00:17:48]
汇报当时的局势[00:17:50]
说局势很不利啊[00:17:52]
大军经过一路啊[00:17:55]
受到惊吓[00:17:56]
士气又不振[00:17:58]
那么天气又下雨[00:18:00]
还是回诗吧[00:18:01]
王振因为听了郭靖的话[00:18:04]
所以才决定大军回师[00:18:06]
对此[00:18:10]
我实在是不敢苟同啊[00:18:10]
想想看[00:18:13]
20 几万大军[00:18:14]
这么庞大的军事行动[00:18:16]
怎么就能由着一个太监说走就走[00:18:18]
说停就停[00:18:21]
说回施救回师呢[00:18:22]
这么庞大的军事行动[00:18:24]
难道没有军事计划吗[00:18:26]
不可能[00:18:28]
可是英宗实录却对军事计划没有一个文字的记载[00:18:30]
可是[00:18:36]
有一个细节却透露出这场军事行动是有计划的[00:18:36]
什么细节呢[00:18:41]
就是准备出发之前[00:18:42]
明英宗命令[00:18:45]
给所有出征的将士准备一个月的干粮[00:18:46]
注意一个月的干粮[00:18:50]
七月16 出发[00:18:53]
八月初一[00:18:54]
到达大同[00:18:56]
八月初三[00:18:57]
决定回师[00:18:58]
半月去[00:19:00]
如果路上不出意外[00:19:01]
半个月回[00:19:03]
正好一个月[00:19:04]
这就说明[00:19:06]
大同回师[00:19:08]
不是王振的临时决策[00:19:09]
而是早就做好的作战计划[00:19:11]
因此[00:19:15]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00:19:15]
整个军事行动的实际军事统帅是英宗朱祁镇[00:19:17]
而不是太监王振[00:19:22]
那么[00:19:25]
既然整个军事行动的统帅是英宗朱祁镇[00:19:25]
那么英宗你为什么要决定绕道呢[00:19:29]
为了解释绕道的问题[00:19:33]
就得先从回师道路的选择说起啦[00:19:35]
大军从大同准备回师[00:19:39]
有两条道路可选择[00:19:41]
第一条[00:19:43]
出大同向东南方向京豫州[00:19:44]
走紫荆关[00:19:47]
第二条[00:19:49]
从大同出发[00:19:50]
向东北走宣府[00:19:51]
然后掉头向东南走居庸关[00:19:52]
这实际上就是原路返回[00:19:55]
两条路线相比[00:19:59]
原路返回走居庸关要比京豫州走紫荆关远很多路[00:20:01]
如果出于大军回师的安全考虑[00:20:08]
一定要选择一条比较近的道路[00:20:12]
可实际上并没有选择境遇走走紫荆关[00:20:15]
而选择的是原路返回[00:20:18]
显然[00:20:21]
这个选择是英宗朱祁镇做出的[00:20:22]
那么[00:20:26]
他为什么要选择原路返回呢[00:20:27]
据我分析啊[00:20:30]
你说带着25万大军出了居庸关[00:20:32]
一路走来[00:20:35]
经过宣抚[00:20:36]
再到大同[00:20:37]
一个敌人没见着[00:20:38]
一仗也没打[00:20:40]
到了大同[00:20:42]
掉头[00:20:44]
如果从东南方向近一周走紫荆关[00:20:44]
那就意味着这场亲征[00:20:48]
不见一个敌人[00:20:51]
不发一枪不发[00:20:52]
一旦没有任何战果[00:20:53]
这就意味着此次清蒸江蜈蚣耳环浩浩荡荡的大军出关[00:20:56]
劳师动众[00:21:03]
劳民伤财[00:21:04]
却无功而返[00:21:06]
你让皇帝的面子往哪儿搁呀[00:21:07]
所以英宗不甘心[00:21:10]
他决定原路返回[00:21:13]
实际上是想在回师的路途之中寻找瓦剌军主力[00:21:14]
决战正是基于这个目的[00:21:20]
他才离开大同[00:21:23]
向东北方向前进[00:21:25]
可是走了三天[00:21:27]
到了白灯[00:21:28]
就是现在山西阳高县大白登镇[00:21:29]
突然停下[00:21:33]
不走了[00:21:33]
然后决定掉头向东南方向奔豫州而来[00:21:34]
这又是为什么[00:21:39]
我百思不得其解[00:21:41]
打开地图一看[00:21:43]
明白了[00:21:44]
明白什么了[00:21:45]
因为如果沿着白灯继续向东北方向走[00:21:47]
马上就进入了杨和现[00:21:53]
就是现在山西阳高县[00:21:55]
前面我们说过[00:21:58]
7月15号在这一带曾经爆发了一场恶战[00:21:59]
大明王朝的主力军在这全军覆没呀[00:22:05]
几万将士的尸体横尸遍野[00:22:09]
那个惨状啊[00:22:12]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是不可想象的[00:22:13]
当时大军出关[00:22:17]
从宣府奔大同[00:22:19]
就路过了这片战场[00:22:20]
当时将士们都被吓坏了[00:22:23]
使其受到极大的影响[00:22:25]
想想看[00:22:28]
如果大军原路返回[00:22:29]
必然还要经过这场恶战的战场[00:22:32]
这种惨景再度会刺激全军将士[00:22:36]
皇帝不想让这个场景在刺激自己的将士了[00:22:40]
他自己也不想再看到这个惨烈的场景[00:22:44]
所以他决定[00:22:47]
绕路[00:22:49]
可是这个理由又说不出口[00:22:51]
怎么办[00:22:53]
这个时候[00:22:54]
王振出来给皇帝解围了[00:22:55]
说[00:22:59]
陛下啊[00:22:59]
要临幸我的家乡[00:23:00]
给奴才脸上增光[00:23:02]
可是掉头向东南方向走了一天[00:23:05]
突然又停止了[00:23:08]
在方城补[00:23:10]
就是现在河北的阳原县[00:23:11]
住了一晚上[00:23:14]
第二天一大早[00:23:15]
英宗皇帝不顾众位大臣们的反对[00:23:17]
决定继续掉头向东北方向朝宣府前进[00:23:19]
这又是为什么[00:23:23]
我分析着[00:23:25]
英宗啊[00:23:26]
他不甘心呐[00:23:27]
如果继续向南走[00:23:29]
不就无功而返了吗[00:23:31]
他依然怀着要和瓦拉军决战的这个意图[00:23:33]
因为他心里很清楚[00:23:38]
敌人在北边[00:23:39]
不在南边儿[00:23:40]
而且[00:23:42]
先向东南[00:23:43]
再向东北[00:23:45]
这么一绕就避开了[00:23:47]
那个惨烈的战场[00:23:49]
可是英宗又不好明说他再度掉头向东北的理由[00:23:53]
这个时候[00:23:58]
王振又出来给皇帝打圆场了[00:23:58]
他说[00:24:01]
陛下联系我们相亲[00:24:02]
那不忍大军践踏了我们家乡的庄稼[00:24:04]
这才掉头继续朝东北方向走[00:24:07]
宣府[00:24:10]
显然[00:24:11]
王振是在给皇帝顶缸是[00:24:12]
这次绕道的替罪羊[00:24:15]
人们普遍是这么认为的[00:24:18]
这次绕道啊[00:24:20]
是大军将士们身体很疲惫[00:24:21]
直接影响了明军的战斗力[00:24:24]
而导致这场战争的失败[00:24:26]
那么[00:24:29]
这次绕道究竟多走了多少路呢[00:24:29]
我们将出师和回师做个比较就明白了[00:24:32]
两相比较[00:24:36]
多走了40 里[00:24:38]
那么这40 里会不会使明军的战斗力下降呢[00:24:40]
我看不至于[00:24:44]
那么有人又说了[00:24:45]
这一绕道耽误了时间[00:24:47]
使大军没有及时来到安全地带[00:24:49]
那么这次绕道到底多花了多少时间呢[00:24:51]
我们再把出征和回执的时间两相比较[00:24:55]
问题就明白了[00:24:58]
出征从宣府到大同[00:25:00]
花了七天时间[00:25:02]
奎师从大同到宣府[00:25:03]
花了八天时间[00:25:05]
那么[00:25:07]
这多出的一天时间花在哪儿了呢[00:25:07]
据封国公李贤回忆说[00:25:11]
八月初三决定回师的时候[00:25:13]
天就开始下雨[00:25:15]
而且是雷阵雨[00:25:16]
几天来呀[00:25:18]
一直大雨[00:25:19]
磅托部队就在这泥泞中行军呐[00:25:20]
就是因为天气恶劣[00:25:25]
直接影响了大军的行军速度[00:25:26]
所以[00:25:30]
多花出一天不是因为绕道[00:25:31]
而是因为天气原因[00:25:33]
这样一来[00:25:35]
这支绕道G 没有降的明军士兵的[00:25:36]
战斗力[00:25:40]
也没有耽误时间[00:25:40]
因此指控盲症由于绕道而导致大军没有及时撤回到安全地带[00:25:42]
这第二宗罪也不成立了[00:25:49]
追究土木堡一战失败的原因是人还给王振定了第三种最[00:25:56]
这就是当明军回师行进到土木堡的时候[00:26:02]
王振命令大军停止前进[00:26:06]
等待后续辎重车队赶来[00:26:08]
结果这一停耽误了时间[00:26:10]
导致明军被瓦剌军追上[00:26:13]
最终惨败[00:26:15]
这一观点几乎被当做历史[00:26:16]
影响深远[00:26:19]
然而通过对史料的梳理[00:26:20]
傅小凡老师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00:26:22]
那么[00:26:25]
500多年前的那场惨败究竟是如何发生[00:26:26]
谁又是这场大败的真正责任人[00:26:30]
请继续收看大明疑案上部只英宗被俘之谜[00:26:34]
这谷应泰阿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是这么记载的[00:26:39]
说大军行进到土木堡Li nei 怀来县城还有[00:26:44]
30 里路[00:26:49]
可是王振就命令大军停留不前进了[00:26:50]
理由是要等后续的辎重车上来之后[00:26:55]
一起进怀来城[00:26:58]
就这样耽误了时间[00:27:00]
让英宗和亲征大军陷入蒙古大军的包围之中[00:27:03]
导致了这场战争的惨败[00:27:09]
古印太的说法[00:27:12]
直接被明史作者所采纳[00:27:14]
后代很多史学家都采信了这个观点[00:27:18]
因此[00:27:22]
这个观点影响极其深远[00:27:23]
几乎成了定论[00:27:25]
那么[00:27:27]
事实究竟如何呢[00:27:27]
据我分析啊[00:27:29]
土木堡失败的原因非常复杂[00:27:31]
而从主观因素分析[00:27:35]
直接造成这场失败的责任应该是英宗[00:27:37]
为什么[00:27:43]
因为它有四大失误[00:27:44]
失误一[00:27:48]
不接受大臣们的正确建议[00:27:49]
因为我们前面说过了[00:27:52]
整个军事活动[00:27:54]
英宗绝对是统帅[00:27:55]
可是他呢[00:27:58]
却拒绝接受大臣们的正确建议[00:27:59]
比如八月初十[00:28:02]
大军来到了万全县[00:28:03]
有一个叫袁敏的大臣都建议[00:28:05]
说[00:28:08]
陛下[00:28:08]
您最好派出一支人马[00:28:08]
在宣城以南的诱饵领住房[00:28:11]
以防瓦拉军委随和冲击我明军大营[00:28:13]
这个建议[00:28:17]
无论从当时的局势和后来的结局以及兵法的规律看[00:28:19]
都是正确的[00:28:23]
可是却被英宗拒绝了[00:28:25]
再比如[00:28:28]
八月初十[00:28:29]
大军来到了宣府城[00:28:31]
英宗得到谍报[00:28:32]
发现了瓦剌军主力[00:28:34]
兵部尚书邝野听说消息之后[00:28:36]
立刻给皇上连上两道上书[00:28:39]
建议皇帝赶快带大军[00:28:42]
从居庸关撤回北京[00:28:46]
然后派重兵殿后[00:28:48]
以保护陛下和整个亲征大军的安全[00:28:50]
两道上书上去之后[00:28:55]
这个[00:28:57]
丁宗置之不理[00:28:58]
这旷野啊[00:29:00]
为了大军的安全[00:29:02]
为了皇帝的安全[00:29:04]
亲自面见皇上[00:29:05]
要陈述自己的观点[00:29:07]
结果被王振拦住了[00:29:09]
王振呵斥道[00:29:11]
一个俘虏懂什么[00:29:12]
军师[00:29:14]
你再多言[00:29:14]
我杀了你[00:29:15]
这旷野啊[00:29:17]
毫无畏惧说[00:29:18]
我是为了陛下和我们大家的安危考虑[00:29:20]
我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00:29:23]
这话[00:29:26]
王振发火了[00:29:27]
喝令左右[00:29:29]
把这个老家伙给我福出大帐[00:29:29]
实际上就是把旷野赶出了皇帝的大帐[00:29:31]
那么就要问[00:29:36]
为什么英宗不接受大臣们的正确建议呢[00:29:37]
据我分析[00:29:41]
应镞皇帝[00:29:43]
他是想亲自率领明军主力与瓦剌军决战[00:29:44]
这就是明英宗第二个失误[00:29:50]
大家可能会问[00:29:53]
你怎么知道英宗非要亲自率领大军与瓦剌军主力决战呢[00:29:54]
我有几个理由[00:29:59]
理由一[00:30:00]
英宗不收宣府城[00:30:01]
这宣府城啊[00:30:03]
当时这个城防还是比较坚固的[00:30:05]
整个城墙[00:30:08]
有24 米长[00:30:10]
七个城门[00:30:12]
面积是36 平方米[00:30:13]
如果英宗带着大军驻守这个宣府城[00:30:16]
然后把军事指挥权委托给一个懂军事的[00:30:20]
比如英国公张辅[00:30:24]
或者是宣府总兵杨洪[00:30:26]
然后派几个[00:30:29]
有勇有谋的将军带着人马在野外伺机寻找瓦剌军主力决战[00:30:31]
这个安排应该是比较妥善的[00:30:38]
可是[00:30:41]
英雄根本没有镇守这个宣府城的意思[00:30:41]
丁总在宣府城只住了一天[00:30:46]
就带着大军开拔了[00:30:48]
理由二[00:30:50]
大军行动迟缓[00:30:52]
叮咚带着大军离开轩府城[00:30:55]
慢慢悠悠地向东南方向行进[00:30:57]
从宣府城以南的鸡鸣驿道东南方向的雷家站[00:31:00]
只有20 里路[00:31:06]
他走了整整一天[00:31:08]
理由三[00:31:10]
大军在雷家站停留[00:31:11]
英宗带着大军在雷家站住了一宿[00:31:14]
第二天刚准备开拔[00:31:16]
从宣府城送来了情报[00:31:19]
说瓦剌军呐准备袭击亲征大军的后续部队[00:31:22]
丁宗得知消息之后[00:31:29]
不但没有加快行军速度[00:31:30]
反而在派出一支殿后部队之后[00:31:33]
在雷家镇停下来了[00:31:36]
不走了[00:31:38]
这是为什么[00:31:40]
因为雷家寨一带[00:31:41]
地势非常开阔[00:31:43]
与大兵团展开[00:31:45]
英宗选择了这个地方[00:31:48]
准备与瓦剌军主力决战[00:31:50]
综合以上三个理由[00:31:54]
我得出结论[00:31:55]
英宗朱祁镇就是在寻找瓦剌军主力决战[00:31:57]
他要亲自率领明军主力与瓦剌军决战[00:32:00]
所以它停留在雷家站[00:32:04]
就想又使这个瓦剌军进攻明军大营[00:32:06]
他好和他决战[00:32:10]
并伺机歼灭瓦剌军主力[00:32:11]
可是战场的变化却出乎了运动的预料[00:32:14]
瓦剌军主力并没有来进攻明军的大英[00:32:19]
而是袭击了他的电话[00:32:23]
不对[00:32:25]
当英宗得知消息之后[00:32:26]
立刻派出一支人马去增援殿后部队[00:32:28]
结果在离雷家站50米的地方[00:32:31]
就是要ER 领中了瓦剌军的埋伏[00:32:34]
全军覆没[00:32:37]
增援部队全军覆没[00:32:39]
那么英宗在雷家站准备和瓦剌军决战的意图就落空了[00:32:41]
导致土木堡失败的第三个失误[00:32:47]
没有及时占领怀来城[00:32:50]
大军离开了一家站[00:32:52]
走了20 里路[00:32:54]
又停下了[00:32:55]
这个地方叫土木堡[00:32:57]
从土木堡再往东南方向走30 里[00:32:58]
就说怀来城[00:33:01]
从军事防御的角度看怀来县城[00:33:02]
防守的这个设施还是比较完备的[00:33:06]
而且[00:33:10]
县城依山傍水[00:33:11]
旁边就是永定河[00:33:14]
大军不会缺水[00:33:15]
那么[00:33:17]
英宗为什么不进驻怀来城[00:33:18]
却停在土木堡呢[00:33:20]
按照谷应泰的说法[00:33:23]
就是因为王振要等辎重大车[00:33:24]
不顾应综合亲征大军的安危[00:33:28]
就把部队驻扎在了土木堡[00:33:31]
土木堡虽然地势很高[00:33:33]
但是没有水[00:33:35]
将士们打井打了两丈深[00:33:37]
还是不见水涂抹的南侧是一片开阔地带[00:33:39]
很易于蒙古骑兵的冲击[00:33:44]
因此导致了土木堡之战的失败[00:33:47]
还有一种说法[00:33:51]
据英宗实录记载说[00:33:53]
这王振呢[00:33:55]
由于打了败仗[00:33:56]
感到羞愧[00:33:57]
不好意思了[00:33:59]
所以把部队停留在Le tu 宝这个说法根本不成立[00:34:00]
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00:34:05]
七月中旬[00:34:07]
当也先带着瓦剌军发动第一波进攻的时候[00:34:08]
参将杨俊[00:34:14]
率先弃城而逃[00:34:16]
包括怀来县城的11个县城全部都跑了[00:34:19]
宣府城成了一座孤城[00:34:23]
可是当[00:34:26]
英宗带着亲征大军出了居庸关[00:34:27]
在这一带瓶颈的时候呢[00:34:30]
瓦剌军纷纷又撤出了[00:34:32]
这时一个县城[00:34:34]
瓦剌军撤走之后呢[00:34:36]
原来住房的明军官兵又没有及时回到这时一个县城来[00:34:38]
所以这时一个线程实际上成了空城[00:34:44]
可是当英宗带着亲征大军出宣府[00:34:47]
慢慢悠悠往东南方向走的时候[00:34:52]
瓦拉骑兵机动灵活[00:34:56]
迅速的抢占了华南城[00:34:58]
也就是说[00:35:00]
不是停在土木堡不进怀来城[00:35:01]
实际上怀来城已经被瓦剌军占领了[00:35:05]
而且占领了土木堡南县的永定河[00:35:09]
土木往北面叫马峪口[00:35:13]
瓦剌军开始猛烈进攻马峪口[00:35:16]
虽然明军抵抗了一整夜[00:35:18]
这个马军并没有得逞[00:35:22]
第二天一大早[00:35:24]
瓦剌军开始在明军大营周边形成了合围[00:35:26]
这个时候[00:35:31]
将士们虽然十几个小时没有水喝了[00:35:34]
但我们的人数还有将近20万[00:35:38]
瓦剌军最多也就是3万[00:35:41]
从人数上我们还占绝对优势[00:35:44]
我认为只要稳住阵脚[00:35:47]
不要轻举妄动[00:35:49]
瓦拉君怀四周围[00:35:51]
他意识还是老虎吃天[00:35:53]
无处下爪[00:35:55]
就是面对这样的局势[00:35:57]
瓦剌军[00:35:59]
派使者来到了明军大营[00:36:00]
将英宗皇帝提出议和的请求[00:36:03]
结果英宗皇帝居然答应了[00:36:07]
这就是英宗皇帝的第四个失误[00:36:09]
答应与瓦剌军艺和瓦剌军的两个e 和使者来到了大营[00:36:12]
英宗皇帝[00:36:17]
你写了一和的指令[00:36:18]
派两个同事[00:36:21]
就是懂蒙古语的两个使者[00:36:22]
所以瓦剌军的使者回瓦拉大营[00:36:25]
当瓦拉师者走了之后[00:36:28]
吐宝南线的瓦剌军撤退了[00:36:30]
这王振呢[00:36:34]
就以为是谈判成功了[00:36:35]
立刻下令大军向南到河边去取水[00:36:37]
真是渴的受不了了[00:36:41]
这样一来[00:36:42]
明君的[00:36:44]
键志就打乱了[00:36:46]
防守的阵势就松动了[00:36:48]
大军向南走了三四里[00:36:52]
突然撤退了[00:36:54]
瓦拉兵又回来了[00:36:55]
从四面包围过来[00:36:57]
李明军已经处在这个建制混乱[00:37:00]
防御正是松动的时候[00:37:04]
这样的状态是经不起蒙古骑兵的冲击的[00:37:06]
果真[00:37:10]
四面的蒙古骑兵横冲直闯在明军大营中[00:37:11]
亲征大军轰然溃散[00:37:16]
兵败如山倒啊[00:37:18]
谁也拦不住[00:37:20]
谁下令也不听了[00:37:21]
只见着瓦剌骑兵挥舞着长刀[00:37:23]
在逃跑的明军士兵中横冲直闯[00:37:26]
并且边杀边喊到[00:37:30]
卸掉铠甲[00:37:32]
放下武器[00:37:34]
折饶你们不死[00:37:34]
这名军士兵还真听话[00:37:37]
纷纷卸掉铠甲[00:37:39]
放下武器[00:37:40]
有的甚至连战袍都脱了[00:37:41]
可是瓦拉士兵可说话不算话[00:37:44]
依然挥舞着长刀朝着那个赤裸的士兵砍去[00:37:47]
这场本来的两军厮杀[00:37:51]
变成了一场大屠杀[00:37:53]
结果20万大军[00:37:56]
1/3 受伤[00:37:59]
一半儿阵亡[00:38:00]
20万大军被杀散了[00:38:02]
明英宗朱祁镇成了瓦剌骑兵的俘虏[00:38:05]
就这样[00:38:09]
土堡战役彻底的失败了[00:38:09]
土堡之败[00:38:12]
从主观因素上看[00:38:14]
主要是因为英宗决策失误[00:38:17]
无论是御驾亲征[00:38:19]
还是遇见绕道[00:38:22]
以及不及时进入怀来城[00:38:25]
这些都是明英宗决策的结果[00:38:28]
而王振呢[00:38:30]
当然也是有责任的[00:38:31]
他的责任主要表现在善全[00:38:33]
他这个擅权就是利用皇帝对她的信任[00:38:37]
把皇帝和众位大臣之间隔离开来[00:38:40]
使得皇帝没有及时的接受大臣们的正确建议[00:38:43]
可是明英宗朱祁镇[00:38:47]
他毕竟不是明成祖朱棣啊[00:38:49]
他虽然有御驾亲征的权利[00:38:52]
他却没有御驾亲征并指挥战争取得胜利的能力[00:38:54]
再说了[00:38:59]
大明王朝到了正统年间已经开始由盛转衰了[00:39:00]
已经不再是永乐年间的盛世了[00:39:05]
而蒙古各部到了正统年间[00:39:08]
也不是永乐年间了[00:39:11]
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00:39:13]
既然如此[00:39:15]
为什么把土木堡之战的失败罪责完全归结在王振身上呢[00:39:17]
这就是传统观念在起作用了[00:39:23]
为什么这么说呢[00:39:27]
因为持此观点的有两种人[00:39:28]
第一种[00:39:31]
就是当朝的大臣们[00:39:32]
他们对王振的擅权是深恶痛绝[00:39:35]
第二种就是[00:39:38]
明末清初的遗老们[00:39:40]
他们对大明王朝的灭亡是痛心疾首[00:39:42]
这些人都是专制体制的捍卫者和皇权的捍卫者[00:39:46]
他们不可能[00:39:52]
找到[00:39:54]
王朝灭亡和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00:39:55]
他们总是把责任归结为某几个人身上这样的观念和思维方式[00:39:58]
是不可能找到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00:40:06]
也不可能在失败中汲取教训的[00:40:10]
好了[00:40:14]
大明王朝还发生什么鱼啊[00:40:14]
我们以后在[00:40:17]